在生活中挣扎/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用代入的方式,写了“我”在南门和孙荡两个故乡的那人和那事。文中的“我”是一个缺乏爱,渴望爱的少年,他有木讷的外表,丰富的内心。他孤单,天真,有少年的胆小,有少年的老成,也有少年的倔强,同时又不乏失爱儿童的种种讨好与幻想。
文中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亲生父亲孙广才:“我养了两条蛔虫。”这是他露出精瘦的胸膛,将两排突出的肋骨向村里人展览时常说的话。养父王立强,身体强壮,妻子李秀英却虚弱到终日躺在床上。
亲生母亲忍受着丈夫的暴躁,忍受着他每天晚上从情妇的床上爬山爬到她的床上。祖父孙有元为了混口饭吃,“我唯唯诺诺的祖父在家中的日子里,总是设法使自己消失,他长久地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无声无息的消磨着他所剩无几的生命。而当吃饭时,他却像闪电一样,迅速出现,往往把我们弟兄三人吓一跳。”
还有我孙荡的小伙伴——被父亲无情抛弃的国庆,还有年轻时漂亮迷人的冯玉青,谁也不知道为了生存,她什么时候做起皮肉生意,冯玉清的孩子鲁鲁他知道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但每次打架的时候,他总是有一个自己虚拟的哥哥。
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都在自己的命运里挣扎。但余华从来不写一个“难”字。他甚至用幽默可爱的文字来表现他们,叙述他们各自不同又不幸的经历,他冷静委婉,他睿智清醒,他看透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质,但同时他在文字背后告诉你: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没有人能改变。
一遍遍地翻阅一遍遍地合上书去沉思,我在想:许许多多的往事,余华何以将其描述得如此细致?当我看过这本书的自序之后我明白了,原来每本书中都有一个作者自己的影子,正像余华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这虽然不是一部自传,里面却是云集了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感受和理解,当然这样的感受和理解是以记忆的方式得到了重温。
在生活中挣扎/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摘句:
我是在夏天脱掉长裤时发现这一点的,当我穿着短裤去上学,腿上明显的汗毛,因为无处躲藏,让我感到自己狼狈不堪。
那时班上有一个子最高的同学,他腿上的汗毛已经黑乎乎了,可他依然暴露着它们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有一段时间,我常常为这位同学担忧,当我偶尔发现女同学的目光注视着他腿上的汗毛时,这种担忧就变成了针对自己的忐忑不安。
这一刻我清晰地看到了她遭受岁月摧残的脸,脸上的皱纹已经清晰可见,她那丧失了青春激情的目光看到我时,就像灰暗的尘土像我漂浮而来。她转身走向井台,无情的向我呈现了下垂的臀部和粗壮的腰。我是这个时候转身离去的,我内心涌出的悲哀倒不是冯玉青对我的遗忘,而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到美丽的残酷凋零。那个站在屋前迎着朝阳抬起双臂梳头的冯玉青,在我此后的记忆里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