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体】PH众包翻译的一点感悟
2014-12-15 本文已影响85人
Mr小句号
到今日为止(12-15),我接手producthunt这个公众号已经是第13天了。
“实现网”、“producthunt”、“一句话的英文翻译”、“最新的产品动态”,这些标签都意味着它与众包模式的契合度还是蛮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走下去。是的,先前准备的十分地不充分。以至于有很多的失误。而同时,我对媒体和众包的全部知识和个人理解,几乎都瞬间空白了 (或许,原本也没有多少)。
作为一个媒体的PH团队
以往的媒体想要走众包模式,通常他们需要先去产生优质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价值的输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采用投稿或者招收专栏作者之类。
但我们不是。
- 我们的内容来自于“翻译”别人的材料,这点尤为特殊。
- 另外从一开始我们几乎没有真正优质的内容输出,甚至没有做出一个像样的流程出来,也没有一个粗略的团队规划。甚至项目发布后拖延了很多天,才开始正式启动。
而我们需要每日不断的生产内容,而不是编写一个离线程式。种种迹象都表明,它未必能坚持这么久,哪怕只有这十三天,但是它做到了,反经验,反常识。
一个坚实的团队才能做到如此,甚至很多人不愿意加入自己唯一向外界展现其存在的署名。
所以这一切的核心在于,
- 首先是实现网,不断的为我们输送着志趣相投的人才。
- 其次,我依然会在各个渠道寻找潜在的感兴趣的人。
- 翻译-介绍一个产品的门槛并不高,尤其你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忍不住去做它的传教士。
- 比起一些相对专业的科技博客,这个20余人的业余团队,根本算不上一个团队。但是却算的上是最棒的种子用户。
作为一个产品社群的PH团队
做一个单纯的内容搬运的媒体,不如一个活跃的社群。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社群的大部分用户都是来自于实现网。许多人可能是产品新人,甚至是在校学生,但至少对互联网产品有一定兴趣。所以同质性相对较高。虽然有的人并不是活跃的参与其中,但至少会积极的转发我们的内容。
- 不像以往的社群那样,我们并未有搭建一个论坛之类,或者一个qq群(尽管我们确实有一个微信群,但不会用于七嘴八舌的海侃)。而是直接使用Quip进行协作。甚至原先打算使用的微信微社区都没有投入使用。
-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会愿意为了这个社群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和维护专门的文档。(这里尤其要感谢在简书结识的GDP同学)至少这一点与传统的那些社群有了明显的区分。(好像知乎早期的那样样子)
- 从这个社群开始运转的那一天。它开始自然的演化,开始有人针对特定的方面,主动的协调工作,做出协作的安排。只需要我大致的确定框架,很快一个较为系统的内容就会进行填充。当然这也和团队的能力基础有关。
关于众包
作为一个真正完全众包的项目,其核心在于:
- 人尽其才
- 各司其职
你需要考虑不再仅仅是自己做好一件事,而是如何设计一个发挥所有人价值的流程。对于我而言,众包的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产品。
虽然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好。但事情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许对于这个项目,也需要更系统的新媒体-社群研究。
期待更多人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