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如何把游戏变成增强自我的工具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在释怀

—李翔知识内参

在被问到孩子应不应该玩游戏时,很多家长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举办的U40青年文化学者工作营上,中国心理学会成员、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叶壮发表了《如何让游戏为我们的下一代人赋能》的主题演讲。叶壮不仅自己玩游戏,他的两个孩子也玩。他认为,成长与游戏“完全有可能达到足够强的一致性”。微信公众号“腾云”介绍了叶壮的演讲内容。

叶壮先介绍了游戏从心理层面给人带来的好处。一是让人有更好的注意力调控技能,有研究表明,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可以更好地调控人的注意力,一个人游戏玩得越好,在其它事情上注意力维持程度就越强、维持长度也越高,对于多任务处理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也会更好。二是让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游戏里有很多让人觉得压力很大的场景,不管是一群人之间的团战,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关卡。如果一个人能应对游戏里的压力,就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去。三是可以帮孩子更合理地规划目标。比如有些游戏,要达到要求,需要非常复杂的目标规划,甚至会涉及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目标规划能力并不强。四是有助于社交。很多时候,游戏里有其他同伴的参与,这能锻炼人的社交能力。

那怎样把游戏里获得的这些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呢?

首先,要控制好或者调整好我们对于游戏的正确意愿,以及正当程度的喜爱。

叶壮说,这里面就涉及家长以及其他外界因素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的干预,如果外界认为玩游戏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预设,就会影响孩子对于游戏正确的喜爱、正确的意愿和正确的投入。

其次,我们要关注游戏本身的设计和内容。

人们经常把游戏称为“第九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低俗和高雅之分,因此在制作游戏的时候,就要考虑怎么才能创作出好游戏。在设计方面是否重复套路?艺术性、审美强不强?都会影响到玩家对游戏的投入程度。

再次,我们要研究越来越多样化的游戏可能产生在哪里。过去玩《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时,我们都知道第一个顶出来的东西永远是蘑菇,但今天游戏越来越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比如,有利用了AR技术的游戏,有高度自由化的游戏,等等。新的游戏形式是否能让人有更多的成长,也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们可能还要研究媒体以及传播对于游戏的影响。

比如,游戏直播也是从游戏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传媒产业。媒体和舆论对游戏有着怎样的认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上就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于游戏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