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P2P、股票……细数那些年理财掉过的坑
目前在我的个人理财分配中,按照资产净值计算,P2P占80%左右,股票占15%左右。其余作为应急储备金5%左右。按照100-年龄=可作为风险投资百分比计算,目前个人可以投资70%高风险投资品,这样看来,个人属于比较保守的投资理财者。
其实,在几年前最开始接触理财、配置资产时,P2P和股票各占50%。去年股市缩水,此后个人结余不再入股市而是全部投入到P2P中,导致P2P和股市投资比重拉大到如今的比例。
余额宝开启的基金之路
因为没有过太多系统性的理财投资学习,个人理财一直是跟着自己接触到的理财产品来不停进行分配。
最开始接触理财是2013年7月份支付宝上线,由此了解到什么是货币基金,进而开始对基金感兴趣。可以说,个人理财意识是从支付宝开启的。此后,主动了解更多货币基金及其它各类基金的知识。
当时除了支付宝,还购买过其它一些平台的货币基金和指数基金。大部分获利为年化4%到16%之间,唯一记忆深刻的是2014年年底,购买了汇添富平台上的几只股票型基金,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出意料的赔掉5%,那是个人理财史上第一次本金损失。
个人总结这次本金损失经验:
1、对于股票型基金了解不够,没有针对购买的几款基金类型和购买股票比例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
2、没有耐心,买入后损失超过5%,马上抛售,其实一年以后这几款基金都获得了几乎翻番的收益。
到2014年7月份之前,大量个人资金还是用于货币基金等比较稳定的基金。尤其余额宝占据约六成。
各类基金及P2P试水,险些入坑
余额宝除了让我了解到更多基金平台,还开始了理财学习,接触到一些P2P相关知识,对于一些比较稳健后台背景强硬的平台如宜人贷、陆金所、红岭创投等认为还比较靠谱,分别进行过小数额的购买,因为收益比货币基金略高而感觉发现另一处理财的新大陆。
后来,货币基金从年化收益开始缩水,个人理财开始大步转入P2P。
那期间对于“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论非常推崇,虽然个人投资85%以上转入P2P平台,但投资的平台却分布到六七个平台上面,投过的平台有米袋计划、火球计划、宜人贷、陆金所、红岭创投等等,根据各个平台P2P的时间和年化收益不断调整投资比重。
研究最入迷的阶段,还有一家平台可以刷信用卡投资,当时自己卡上额度仅20000元,刷了17000元购买了P2P产品,一个月后收益200多,但却开始担心(信用卡购买网贷确实不合规),再也没敢刷信用卡。
当时投资的几家P2P平台大部分是跟余额宝差不多的随时可取的方式,或者以月为锁定时间单位,因为周期都不唱,收益率保持在7%到16%之间。没错,红岭创投曾经一度一个月的标的年化收益到达过16.8%。为此,个人资金大量转入红岭创投,如米袋计划和火球计划一类小平台全部抛掉。
对于收益率的追求开始关注一些高收益率的平台,上咸bank当时进入候选名单。当时年化收益在18%到23%之间,因为看很多评论说网贷年化24%以上比较不靠谱,感觉上咸bank还在安全系数之内。谁知,就在一笔网贷标的马上到期的一周前,上咸bank出事了,位于济南的公司被围堵,济南公安局介于调查,各种后怕呀。。。
至今个人P2P投资全部集中在红岭创投,不过这家平台年化收益也是越来越低,降到年化10%以下。
跟风入股市资金几近腰斩
2014年下半年,股市一片火爆。见同事们赚得high,自己也跃跃欲试。从五千到两万再到三万直至投入个人50%的存款……不料,最大一笔资金刚打入股市就迎来股灾,当时抱着侥幸心理,以及听取了一部分砖家指数要上万的论断,死守大盘不肯走。最终,股市中打了个五折,至今只售出零零碎碎一小部分取出。而整个个人股票账户距离回本大概还需要一条牛市的路。
个人股市总结:
小规模打入股市后因为有了收益,于是越投越多,最后成为被收割的韭菜。没设定止损点和止盈点,而是毫无策略的莽撞行事。
进入股市比较盲目,选择股票更是没有实际依据。没了解过企业、不会估值。更没有办法衡量公司强弱。这是除了股灾大形势外,对于股票市场的正常经验欠缺。
个人理财经:
1、理财,越早开始越好
2、理财,不论钱多钱少都可以
3、尝试更多理财投资方式,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擅长的
4、比投资理财更重要的是开源和节流,赚钱基数很重要、而保证一定的结余比例也很重要
5、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