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的时候,来看你 偶得 ♡ 诉说诗人的村庄

家乡记忆:花容独怜海棠糕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248人  乐道也

北宋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有个故事,说的是: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个情痴皇帝与贵妃的故事,后来就成了“海棠春睡”的典故。

北宋时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生长在富丽的环境,身份珍贵。诗人深夜秉烛去欣赏海棠美人,此景此情也真是够浪漫了。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对海棠更是一往情深,他根据“海棠春睡”的典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并写下了《题海棠美人》的诗句:“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望着满园春色渐行渐远,蝴蝶和蜜蜂却还在狂飞乱舞,不停地采集花粉。这让才子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但又没有倾诉的对象,只能把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交给一朵美丽的海棠花了。

海棠是花中的贵妃,是花中的女神。但我心中的海棠,却没有那么高雅和富丽堂皇,只是与家乡小吃摊上的海棠糕连在一起了。

海棠糕和梅花糕就像是一对表姐妹,都是花容月貌,做法也大同小异,但却又各有各的个性特色,口味也不一样。所以当我回味起家乡的梅花糕时,海棠糕也会在脑海里飘然而至。心灵的深处,对海棠糕也蛮有感情的。

但要声明的是,它如同梅花糕跟梅花并无关系一样,海棠糕只是做的形状有点像海棠花罢了,吃货们千万别去采摘海棠花瓣做饼吃。

家乡的海棠糕,原来在崇安寺的皇亭小吃里只有一家,就是田阿二的海棠糕摊。由于质优价廉,吃带方便,而逐渐成为皇亭风味点心。田阿二海棠糕用刻有海棠花形的紫铜模具,注入面浆、馅心,只有一种豆沙馅,再加注盖面后烘烤而成。海棠糕面上嵌有一粒白糖蜜制的板油丁,四周撒些红绿瓜丝、瓜子仁,形似海棠花,面上因为洒了一层糖,所以色泽酱红,香甜软润,适宜现买现吃。

海棠糕是甜品点心之一,可以说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创制于明末清初,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著名。它的制作工艺已流传了300多年,后来逐渐成为江南一带的风味小吃之一。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吃过了。

海棠糕由于用了似海棠花形的模子,做出这样的美人胚子的美食也就再自然不过了。与其它糕点相比,海棠糕的制作过程虽然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很高,调浆、成形,火候都要恰到好处。制作时需要用特制的模具,待炉火烧得通红,先用毛刷子将铜模子孔里刷上油。然后用勺子把浆糊状的面粉倒入模具里的每个圆框内,加入馅心,添加盖面,接着把模具合上后放在炉子上烤。约莫四五分钟后,在模具的盖子上均匀地抹上几大勺白糖,将成型的糕反扣在上面。高温下融化的白糖能迅速在海棠糕表现形成焦糖,顿时香味扑鼻。

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酱红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海棠花儿才完全的绽放开来。唉,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啊!

说起海棠糕的来历,据说最早发源于苏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

说是明代苏州城有一大户人家,有个丫鬟常将厨房做饭的剩料,加上赤豆和面粉等放在一块碗状的凹铜片上,再放入杂料和水,架到火上烤,香味撩人。那个七八岁的小少爷,闻到香味跑去嚷着一定要吃,后来一天到晚闹着要吃这个“塌塌饼”。老爷觉得不雅,取了这个海棠丫鬟的名,“海棠糕”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到了清代,海棠糕成为船帮赶庙会、逢年过节供应的民间小吃。

海棠花开的时节,乐道也真想买块海棠糕尝尝了,就是不晓得现在的家乡,哪里有正宗的味道好的海棠糕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