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道中华民俗文化每天写1000字

风水为何叫风水:《风水与建筑》笔记

2017-05-20  本文已影响285人  一梦卿

原创首发【未央风水札记】 欢迎分享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分别有四位前辈预言我适合研究风水,我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也好奇试过关注风水。只可惜,手边能找到的风水书,要么一股文革味儿,要么一股腐朽味儿,我拔着头发咬着牙,都没法逼自己看进去。

直到我研究香火堂的硕士毕业论文,自然而然地与风水发生牵扯。才发现,我所认知的风水,完全不是地摊货上扯淡那回事儿。

后来行走山川时,有了些微关于风水的亲身体会,渐渐明白,并非风水本身衰朽过时,而是研究风水的人鱼龙混杂。多数情况下,风水“被描述的方式”是跟不上时代的。

以我有限所知,现代研究风水的人中,三观端正者太少。术易掌握,道却难。风水又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似乎只要掌握了一部分术,谁都可以业余兼职,赚点零花钱。

其中一些江湖术士,更刻意玄乎其术,以抬高身价。以至于人们印象里的风水,仍然是被玄奇神秘围绕,人们以为风水既能发财改运招桃花,又能养鬼害人盗古墓。

另一个极端是把风水和科学生拉硬拽,扯些不明觉厉的高级词汇,似乎只要搭了科学的便车,风水就扬眉吐气了似的。这样对吗?

在我看来,风水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是不卑不亢的,该是怎样就是怎样,不依附外在,也不故作高深。

城市里,路边摊老爷子往往成了风水代言人。托他们的福,风水并不孤单寂寞,总是和算命看相取名点痣一起出现,以至于人们以为,风水师一定会算命看相。

在乡村里,还流传着老一辈异士能人的传说。这些传说中,会神奇法术的,有本地的风水先生/水书先生/鬼师/师公,有盖房的木匠烧瓦的瓦匠,也有走街串巷的补锅匠。

那时人大多没文化,改变命运的门路少,私下学点小法术,只是为了谋生和防身。

由于并非宗门正传,自学的法术或有几分灵验,却缺乏戒律约束人行止,施术者心性未经磨炼,所以挟技自逞、私心斗法,致人伤亡或反噬于己的例子比比皆是。(详细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这也是风水典籍多用隐语的原因。因为真正的风水研究,确实有着门道,若被不法者拿去盗墓害人,绝非传承者本意。

好在今时不同往日:

1.义务教育普及,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对是非黑白已能基本判断,

2.生计手段由单一耕作转为多元化,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即可生存,不再像以往,遇到荒灾凶年,人没有别的门路可走,被逼无奈只能扒坟掘墓。

3.法制逐渐完善,人际关系有系统的法律可依。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风水也该一振沉疴了。

我是个外行,记录自己亲身体会的心得、疑惑,以及书籍实践中逐步求证的答案。

我的路数和传统风水不一样,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发,表述会尽量简单易懂,三观也会尽量端正。但总归是一家之言,未必尽善尽美。了解这些,再读未央风水札记,会更加顺畅。

风水为何叫“风水”

求救的龙脉一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龙脉的本来面目,明白了“龙脉”不是一个比喻。龙脉是生气流注的路径,有抢先萌发的草木为证;

三招秒懂选吉居一文中,我们知道了不同房屋中有让人感受各异的“气”,好风水的房屋,生气灵动轻盈,温暖升腾

从《攻壳》寻究极,从山水养灵气一文中,我们总结了生气在山如脉络,在室如灯烛。

生气的感受极其微妙,未必人人能明确体会,但是风中之烛性暖升腾,最怕风吹,这是日常生活经验,故以此为喻,比较有既视感。

然后再回风水书中求证。

我之所以看到某些资料就怒发冲冠,在于那些资料并不究竟。

有些三观出偏,有些拾人牙慧,有些见术不见道,一上来就讲如何寻龙点穴找到好风水,就是打死不提为啥这么干。

道法术中:

是解释为什么,也即一套深刻的知识系统;

是日常训练、积累能量的方法;

是印证能量积累成果的技巧。

人们常常提到法术、技术,却忽视了对“道”的领悟程度,才是“术”应验的根本。

如果一本书只告诉你“怎么做”,那么这只是本工具书(技术书),格局不会太大。而一门学问,只有领会了深层运作的道理,才能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最近看亢亮、亢羽编著的《风水与建筑》,有一些精华片段。比如,其中罗列了三观比较正的“风水”定义。

风水名称来源,一般公认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金代兀钦仄注《青乌先生葬经》,亦有“风水”之称,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又称“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谓:“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

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

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

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馀蕴矣。”(第23页)

历代前辈说得不能再明白了:风水的核心是万变不离一气。

气既看不见,又细微难察,生气何以察之?那就用来作为逆参照,来作为伴生坐标。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

可风也看不到怎么办?那就用来作为参照系。

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有山就有气,所以觅龙实际上是对“”的追求,寻找能够“迎气生气”的地域。(第79页)

结合亲身体会来看,我的方向正中靶心。

如果连风水的定义都没有闹明白,抛开了“生气”这个关键,拼命纠结于龙脉点穴的方法,那就在跑偏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了。常言道:假传千万卷,真传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

【结论】风水为何叫风水——因为风和水都是生气的参照系。


参考文献

亢亮 亢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风水相关】

《风水札记》缘起/略述风水/风水国内外研究综述/华夏巫史传统对风水的影响/香火堂的开光:风水观势法/求救的龙脉/木房越千年 砖房凭啥换了人间/风水中 为何藏风是重点?/三招秒懂选吉居/从《攻壳》寻究极,从山水养灵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