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赏誉》谢太傅为桓公司马

2025-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ea4f19149938

原文:

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译文:

太傅谢安担任桓温的司马时,桓温前去拜访谢安,正逢谢安在梳头。谢安匆忙取来衣服和头巾准备更衣。桓温说:“何必如此麻烦!”于是下车与谢安畅谈至黄昏。离开后,桓温对随从说:“你们可曾见过像他这样的人吗?”

背景

1. 人物关系

谢安:东晋名士,陈郡谢氏代表人物,早年隐居东山,四十余岁应桓温征召出任司马,后成为宰相,主导淝水之战。

桓温:权臣桓温,时任征西大将军,掌控朝政,对谢安极为赏识,多次公开赞誉其才。

2. 场景内涵

不拘礼节的魏晋风度:谢安“梳头见客”的随意与桓温“何烦此”的回应,体现名士间超脱世俗礼法的交往方式。桓温主动“下共语至暝”,更凸显对谢安的器重。

政治隐喻:谢安出仕首站选择桓温幕府,意在缓和陈郡谢氏与龙亢桓氏的关系;桓温的赞叹则暗含对谢安未来政治影响力的预判。

3. 后续发展

谢安任职一年后借故辞官,后入朝辅政,成为桓温的政治对手。桓温晚年设宴欲诛谢安,却因其“洛生咏”的从容气度而撤兵,叹服“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文化价值

1. 名士品鉴的典范

此则被收入《世说新语》的《赏誉》篇,以简练笔墨刻画人物神韵:

  桓温的“颇曾见如此人不”既是个人激赏,亦反映魏晋“人物品藻”的风尚,即通过言行提炼精神气质。

谢安的“自然”与桓温的“豪迈”形成互补,彰显“雅量”与“旷达”的并重。

2. 历史矛盾与文学张力

桓温一生三次公开盛赞谢安,却终成政敌。此则记载的和谐场景与后期权力对抗形成强烈反差,体现《世说新语》“不重终身定论,而重当下风采”的叙事特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