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沉诗赠宋濂
——漫谈《瀫川集》中的二首诗
作者:施福山
【明史】吴沉传 宋濂画像宋濂(1310~1381),字景濂,祖居通化长陵,七世迁金华潜溪,至濂移居浦江青萝山,又曾避居通化龙门山。濂殁后,其曾孙宋信奉父命复返长陵故里,发族繁衍,并建祠堂于今之长陵宋宅,故宋氏一脉实为兰溪人。
元顺帝至元间,宋濂奉吴师道为师友,并常与柳贯、师道等往还,切磋学问于兰溪赵良恭之聚星楼,且与师道子吴沉结为莫逆。至正四年(1344)师道逝,宋濂为其作《吴先生碑》,称吴沉为友,与师道执弟子礼。
宋濂作《吴先生碑》至正十五年(1355)宋濂编定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潜溪集》,由其门人郑淵兄弟付梓刻印,并送吴沉一部。吴沉乃作题为《题宋景濂潜溪集》七言长诗颂扬之,诗中有句云“客有赠我潜溪文,文光灿烂照我身。山居寂寥谢朋亲,见此直欲穷朝曛。金华万丈高嶙峋,清淑之气常氤氲……”全诗给宋濂的词赋文章予以高度评价。至正十八年(1358)八月,朱元璋取兰溪,十二月取婺州,于婺州置中书分省。改婺州为宁越府,以儒士王宗显为知府,召吴沉、许元、童冀、戴良、吴履等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次年开郡学,延宋濂、叶仪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等为训导。至正二十年(1360),宋濂应朱元璋之召,与刘基、章溢、叶琛去南京,吴沉作五言一首送之,题为《送宋景濂之金陵》,诗云:
结交二十载,情好真莫逆。我无兄弟亲,所籍朋友益。峨峨仙华高,湛湛潜溪碧。相思极梦寐,问讯枉书尺。自从去年冬,来为郡斋客。幸有子同心,慰此风雨夕。如何舍我去,千里远行役。岂不愿迟留,严程苦相迫。人生如浮云,聚散无定迹。况乃灾患余,忍复成暌隔。君心宁不伤,我发岂难白。悠悠川上波,矫矫云际翻。赠言欲云何,至宝当自惜。
此时,其父吴师道已故去,其兄吴深也已夭折,把宋濂当作兄长的吴沉,对宋濂的离去感到十分依恋,诗中二十年的交情溢于言表。宋濂入朝后被朱元璋誉为“开囯文臣之首”,屡得重用。先授江南等处儒学提举,洪武元年(1360)奉命主修《元史》,又授奉议大夫、囯子司业、礼部主事、太子赞善大夫。洪武六年(1373)任翰林院修编,主管翰林院。明朝立囯,朝庭礼乐制度多为宋濂制定。同年,吴沉自编《瀫川集》八卷,并序云:“癸丑之夏,予忧思无聊,因取平日应酬之作观之,不觉发笑。数十年间,疲精神于无用之地,何益也哉!遂悉焚去之。其中有一二仅可读者,未忍遽弃,写为八卷,藏之箧笥,以示孙子,非敢以为文章传之他人也。六月望日书。”此是吴沉惟一存世的诗文集。
洪武十年(1377)宋濂告老还乡;十二年(1379),吴沉升任翰林院待制。十三年(1380)宋濂应吴沉请托为吴师道作《吴先生碑》,同年宋濂孙宋慎被牵扯进胡维庸案,与宋濂次子宋璲一起坐法死。朱元璋原想将宋濂一并处死,因马皇后与太子标力保得免,流放四川茂州。十四年(1381)五月于徙途病死虁州。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中说:“景濂致仕后,因孙慎诖误,一子一孙大辟,流窜蜀道而死。子充出使云南,为元孽所杀,归骨无地。呜呼!士生于斯,亦不幸哉!”洪武十五年(1382)吴沉擢升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又降为监察御史,次年又降为翰林侍读,乃请致仕还乡,隐居兰之尹源。十九年(1386),忽被械至京,太子营救不能免,下獄竟死。其致死原因,至今仍是个谜。若解此谜不妨读一读《瀫川集》。
2019年8月5日晚施福山于黄龙洞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