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书读了就忘,阅读还有意义吗?要怎么办?

2024-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勤言不勤语

不要焦虑,读了就忘不是问题

大部分书,读了就忘是正常的,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类的大脑,用于记忆的资源有限,所以大脑在处理大量信息时,会自动进行优化,即侧重存储对当前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

另外,读书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价值,因为阅读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解决当下的问题或疑虑,亦或是为我们走出困厄提供灵感与慰藉。

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书中的详细内容逐渐模糊,但书籍中传递的隐喻,如精神内涵、美学感受、幸福感知以及同理心等特质,往往已无声无形融入我们的生活,静静默默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从书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催生更好的思考方法,沉淀独特的思维逻辑,进而抽象出属于自己的个体哲学,这才是读书的内核价值。

合理的阅读方法可以使记忆更长久

可如果想尽量记住书里的内容,也是合情合理且非常上进的想法。怎么办呢?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提炼总结

每一本书都是一座信息宝库,但并非所有内容都同等重要。通过摘录、笔记等方式,提炼出核心观点、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和富有启发性的新知。这样可以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使得有限的记忆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发散联想

大脑中的记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关联网络彼此相连。尝试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个人经历、现有认知相融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借用“六经注我”的方法,让书中的理论服务于个人的理解与诠释,这样一来,当遇到相关的情境或人物时,记忆便会自然而然地被激活。所谓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就是如此。

创造情境

对于抽象、难以记忆的内容,可通过创造具体的故事情境,让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易于记忆的形象载体。比如,在记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时,枯燥背诵容易混乱,可以编个小故事串联起来,让它们按照次序出场,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输出分享

将所学内容向他人讲解,或写作成文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记忆方法。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要让其他人明白,必须要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梳理出有条理的逻辑框架,这样的深度加工能极大地强化记忆,促使信息在脑海中扎根。

定期复习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初次复习应在阅读理解后立即进行,随后在第二天、一周后、一个月后以及3至6个月后再进行多次复习。通过周期性回顾,不断巩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长久保持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最后

愿读书人,读有所记,读有所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