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髓

佛法里讲的涅槃,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死亡,不要把它理解为灭度,不是那个意思。究竟涅槃,其实就是如来如去。什么是如来?什么是如去?我们都是从如中来,我们还要回到如中去。这叫如来。
什么叫如来。头痛,这就是从如中来,你不要抗拒,让它再回到如中去,所以如来如去。
你一旦抗拒头痛,这个头痛就会持续。但是呢,你知道它是从如中来,就像你的身体从如中来,你的财富、你的负债都是从如中来。这个如就是本体啊,就是我们说的道。它还会回去。
就像太阳、地球、月亮,你根本不操心,你也知道你操心也没用,因为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对你的财富操碎了心,你对你的孩子操碎了心,对你的健康操碎了心,这就是你不允许它如实如是,那你就活不出你的自在人生。
不要管疼痛,你不要害怕疼痛,疼痛生起来,从哪里来?从如中来。那它还会回到如中去。让它流经你,过去就行了。你只是观它,就是我们说的体验它,觉它。
但如果你抗拒它呢,你就不允许它到如中去,包括你生命中的每一个境遇,负债,也是从如中来的。让它流经你,到如中去。
怎么才表示你允许它流经呢?就是你本自清净。你面对任何,面对这个疼痛,清净。面对这个负债,你清净。就是你不起情绪啊。
那你说我起了情绪怎么办?格物致知,就是我们说的疗愈清理,为善去恶。就可以了。
学灵性的就是说:我就是钱。
我就是钱,我就是财富本身。我就是健康本身,还不够。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啊。你不要以为说我就是财富本身,我就是钱本身,就是吾性自足。而是什么?方法都给你。
什么意思?如果我经营企业,我能走圣人之道,我根本不用学任何经营企业的方法,经营企业的方法从自性中出来。这个很重要啊,这是王阳明提的心即理。
心即理,没有所谓的方法、经验、道理。
这就是王阳明很经典的一句话叫: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什么意思呢?马云成功了,马云来教我经验,我可以听,但是我听完之后,我内在没有感觉,他的经验就不是我的。你不要去模仿,你模仿,你肯定成不了他。
什么呢?你只要让你良知光明,你自己会有方法出来,就是如果你想拥有财富,你说我想获得很多的财富,你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叫致良知,一旦良知光明,你的吾性自足,它自己会告诉你,你要怎么做。
没有经验,经验全是假的。
如何获得健康,内在你的自性会告诉我。别人说:哎,用这个保健品吧。不用听他的,你内在有链接吗?内在有链接你用就管用。内在没链接,你用就没有用。
听你内在良知的。不是听你头脑的,那两回事儿啊。所以致良知,它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良知不光明,你的心是不清净的,你用你头脑,你说我不听任何人的,我很武断,我很决断。
OK,你那是头脑的,小我的,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你必须让你的良知光明,良知光明后,它会给你生万法,它会告诉你,各种各样的,你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那我们说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求理于事物就是向外求。误也,就是错了,你的方向错了。
人世间一切的疾苦,都是自作孽的小我。按灵性的说法,真我是很爱你的。他并不希望你受苦,但是你自己给自己找的苦。
圣人之学是干什么呢?只是致良知。其它都没有。
所以开天眼啊,通灵啊, 神通啊,打禅七啊,静坐呀,念咒啊,等等你不用管,那是方便法门,那不是真圣门正法眼藏。所以如果你习圣人之学,你只干一件事情,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孔老夫子说的三种人。
什么叫圣人?镜子上的灰擦干净了,什么叫凡人,镜子上全是灰。但镜子上有灰不代表镜子有问题,这个镜子的光亮还在,只是被遮蔽了。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圣人,这就是个个人心有仲尼。就是你本来都是光亮的镜子,自将见闻苦遮迷。
上面全是灰遮住了,那每个人境遇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就是灰的程度不一样。
除了致良知,没有其他学问了,没有其他学问了。
其他学问添枝加叶,反而遮蔽良知。那你说我要不要学营销?要不要学厨艺?要不要学什么什么什么各种技能,你开心吗?
做的很开心,你就会去学。但你学是良知指引你去学,不是为了学而学。
孔子孟子死了之后啊,应该要感谢董仲舒,没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汉武帝决定这个,那圣学继续失传。
就是什么呢?董仲舒让他灵光一现,虽然董仲舒和汉武帝可能不一定懂孔子到底在讲什么,可是他这一个独尊儒术,最起码让圣学在中国开始普及。
5000年前的尧舜的精一功夫,最终落实在阳明四句教这4句话。你说我怎么去允执厥中?你说我怎么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给它结合好?就是阳明四句教。
简单说一下王阳明他教学的几个变化:他龙场悟道,始悟心即理,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就是什么?他悟到了,原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叫顿悟,明心。
也就是什么呢?分真即佛。那他在悟道之后,他刚开始教,教什么?1510年教知行合一。
他为什么提知行合一?因为当时朱熹主要的学说是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王阳明就针对这个,他提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而且开始改变,那个不叫知识,叫什么?叫良知。但是这个时候他没提致良知。他教你什么?静坐。
他自己一直在成长,在改变,他发现静坐不对,他发现什么?这些学生都陷入了空寂。
到1520年提出致良知。
1527年天泉证道阳明四句教,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一个总结。
忧郁症,或者说一些精神方面的问题,都是情绪的压抑,压抑太长了,首先不要抗拒,就是我们说的,你不要觉得这个不好。
你在觉得它不好的时候,就是在抗拒它,你有一丝的感觉不好,就觉它。
你这个抑郁,跟痛苦,跟疾病,跟疼痛,都从如中来的,没有任何东西不是从如中生的。大家要明白这个,它从觉中生的,它能生,它就能去。它自己生自己去。
疼痛如果在你身上出现了,它是从如中来的,那么你就让它走。怎么让它走呢?让它流经。你就是觉察。
但是你要评判,你要抵制,你要抗拒、回避、转移,总之你有情绪,只要你起情绪,哪怕一丝不舒服的情绪,你就是在阻止它生,你认为它不是你的。你认为它不是你的,你在和那个如抗争。
我抑郁,我就看我能抑郁成什么样。当你这样,它反而慢慢就走了。
就好比说,我失眠,我晚上睡不着觉,你越着急,越睡不着觉。我就看,我睡不着觉,我能怎么样。我一晚上不睡,我看我明天能怎么样。
你越是允许它,越是让它在你身上流经,它反而流经的更快。
不要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我拼命的找情绪,格物致知,就是像猫守在洞口,等着老鼠(情绪),我只是耳朵竖着,眼睛瞪着,我等着。我不是四处找老鼠。
做格物致知的时候,念这个话术,只是让你去确认真相。但事实上,真正那个格物致知只是允许,允许什么呢?你的身体堵,你的这个地方疼,你的情绪起起伏伏。只是干这个。
但为什么加一个第四步骤,就是你去警醒于光,去觉这个真相?就是我们很多人第1个无善无恶他做不到,因为他不明白真相是什么。所以才加一个。所以你可以边做边念,也可以等你和平了,胃不堵了,念一遍结束。
你说念没感觉。也没问题,因为那个只是最后一步。
觉是不刻意的,不用力的。因为这个胃堵,你是能感觉到的。那你躺着那,就堵吧,但是你不是把关注力全部放在这,而是躺在那,你睡着都没问题。
觉是很淡淡的,不是很刻意的在那,但是它会自己走,是这个意思。
不要把警醒于光变成一天24小时都在背话术,那样就跑到小我的刻意了。渴望不明显,两个原因:
第1个呢,确实良知不光明,你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它无法给到你指引。
第2个呢,从小的开始,从小渴望开始,从小的你想做的事情开始,所以那个知行合一,它是什么?
它是把你由小兴奋带往大兴奋。无条件的兴奋,就是我做这个事情本身快乐,而不是这个事情给我带来的结果让我快乐。这才是跟着真我走,纠结就是一种动气。
零极限那个叫‘荷欧波诺波诺’大我意识法,也就是意味着你必须具备大我思维。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心散乱,你的心,你没有菩提心啊,忘失菩提心,纵行一切善,也是魔业。
三点:第一心即理;第二格物致知,第三知行合一,这三个,一个你没做到,一个也没搞明白,圣人之学跟你无关。但是第1个是最难的,就是心即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所以,你不要以为修行很简单,降服你的贪嗔痴慢疑,去你的人欲,比你带兵打仗还要难。
我们是要来想清福的,不是来享洪福的。福报分两种啊,洪福和清福。享洪福就会死。你很有钱,但是你没有时间享受。
你忙得已经没有时间享受你的钱了。第二呢,是清福。什么呢?你可以享受一切的美好,清福才是自在人生。
听课只是明心,见性只能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