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生的追求
冬日的一天,暖阳竟似春光一般,明晃晃地照在庭院,清亮而明媚。午饭过后,我搬出几把凳子,放在向阳处,嘴里喊着:“多好的阳光啊,都出来晒晒太阳吧!别辜负了暖阳。”
暖阳大伯第一个从屋里走出来,我迎着他一起落座,大伯眯着眼,非常享受地坐在那里。我陪着他,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嗑,就这样被暖阳亲吻着,宠爱着,不一会儿,竟晒得脸庞、脊背热乎乎、暖融融的,舒服极了。
别看大伯已经82岁,看起来却像70多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儒雅,和蔼可亲。
突然我的思维活跃了一下“不是一直想聊一聊大伯的大半生吗?做个记录者,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对于大伯,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一聊,才知道大伯就是一本厚重的藏书啊。
第一次见到大伯,是在我和我先生见面的介绍人家里,大伯和伯母都去了,当时我们相互聊得还挺愉快,先生常住在大伯家,对他们这一家三口印象挺好,觉得大伯和伯母和善可亲,朴实随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一种亲切感。
刚结婚时,我们住在楼上,大伯伯母和他们的小儿子住在楼下,后来我们搬家到一处独院,再后来我和先生相继调离县城到市里工作,每每回家在一起吃饭或相聚,都很和谐融洽舒心。
大伯和伯母特别喜欢小孩子,喜欢儿孙绕膝的氛围。善解人意的大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在家,和儿子们要么聊天,要么和孙子孙女一起嬉闹,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有耐心,从没有见过他有不耐烦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在沙发上蹦跳,在屋里捉迷藏,跑来跑去,他从不发火,总是微笑着看着他们,慈祥可亲。尤其是他教授给孩子们洗手的步骤,先洗手心、手背,再洗手指缝……直到现在,我的一双儿女洗手时的那种认真仔细,都得益于他的教导和引领。
在我大伯和伯母眼里,力所能及帮衬孩子们是应该的,他们感受到的是孩子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大家庭中享受足够多的爱的滋养,“互惠互利”,这是一种境界,朴素的利他利己哲思,他是这样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对大伯的出身,我一直觉得是个迷,我进门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只知道他们早早过世了,其他一概不知。没人给我说过,我也没有问过,这次聊天我刻意问了一下,了知了“其二”。
大伯的的成长环境还挺“优越”,奶奶勤劳能干,起早贪黑,纺花织布,做着一点小买卖,家庭虽不算富裕,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已属于好条件。且奶奶有培养孩子受教育的意识,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非常难得。
大伯一直在上学,后又上夜校,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养成了他喜欢读书看报、了解国际国内大事的习惯,这种习惯对大伯的工作思路、事业成就和生活态度影响很大。
爷爷得病去世走得早,奶奶这种超前的让孩子学习文化的意识,使孩子们都走上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道路。
大伯参加工作比较早,入党也很早,15周岁步入社会,先是在公安局,后又任某领导的通讯员;思想进步也快,19岁就入了党;提职亦很早,一辈子与民政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全都献给了民政事业,献给了最可爱的人和最困难的人。
民政事业是一项很崇高的事业,和老百姓打交道比较多,事情千头万绪,杂而繁琐,仅凭一股子猛劲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需要带着热情、感情、温度、无私和奉献,尤其作为带头人,更是要盯紧问题、思路开阔、用心用情,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的心中。
小小备忘录
在大伯工作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要点:哪些事要向上级请示汇报,哪些事该向基层安排部署,什么时间去访问优抚对象,什么时间去敬老院看望住院老人……一桩桩,一件件,周密详细,有条不紊。
并且,他为了减少失误,工作中形成一种好习惯:头天晚上谋划第二天的工作,根据轻重缓急,记录在小纸片这个备忘录上,第二天依照顺序落实。
他这个习惯,从未间断。他说:“我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看似小事,到了老百姓个人那里,可就成了大事了。”心细的他生怕忘记了某一项工作,生怕忘记了某一位群众的难处。
这个好习惯我其实早有耳闻,这在当时的县城曾被传为佳话。
常思思在《江山》中唱到,“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爱好广泛的大伯,竟能说出《江山》的歌词,我一阵激动,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眼眶竟有些发热……
把温暖真正送到百姓手中
面对困难群众的难,弱势群体的苦,大伯说,他感同身受,慰问救助这些特殊群体,不仅仅是送米、面、油,还要了解他们真正的难和苦,送到家里的米、面、油不能做、不会做,怎么办?没有买菜的零花钱怎么办?“结对子,互助组、帮扶志愿者、低保联络员”等组织有序成立,培训一批细心用心的队伍,亲自到困难弱势百姓家里“忙起来,干起来”,使他们真正吃饱穿暖。
我曾记得,不断有农村来到我大伯家的农民老乡,带着土特产,眼含热泪,感谢大伯救了他们全家,给了他们生路。这时我才知道,大伯经常拿着自己的工资贴补他们,伯母是明事理的善良人,每到此时,她搀扶起老乡,退回土特产,如果实在退不回,从厨房收拾半篮子鸡蛋让老乡们带回。
责无旁贷推动县改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务院后又提出“要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而建立县级市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全国各地兴起了撤县设市的高潮。
大伯所在单位作为提出请示的主办部门,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直在争执,不想提出“县改市”请示的一班人,他们不想惹这种“麻烦棘手”的工作。
和大伯意见一致的一班人认为:“县和县级市在表面看,级别上没有差别,然而一字之差,对于一个县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却意义重大,历史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敢于勇挑重担,不能害怕困难,只要去做,就有可能做成,但不去做,那一点希望都没有。”
彼时,已有其他县上报了县改市的报告,并且即将得到批复,所以坚定了大伯他们一班人开展县改市工作的决心。
大伯说:“当时无论在非农业人口数量,还是工农业生产总值以及其他各项指标方面,我县均高于即将批复成功的县。”
大伯带领一班人草拟方案,分析撤县设市的可行性,开始了县改市的可行性调研。
当他们团队满怀信心制定县改市计划,向地级市和省级相关部门进行口头请示,两个月后,上级一句“你们条件还不具备,待条件成熟些了再说”的答复像一盆冷水迎头泼下,希望变成了失望,他们团队一班人数月的辛苦工作白费了。
那拨“保守派”风凉话也出来了,但大伯作为带头人,没有气馁,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轻言放弃。他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客观的、主观的,宏观的、微观的,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继续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材料和报告,等待时机成熟、等待形势好转。
转机很快在期盼中到来,省相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到各县开展扶贫工作,工作组成员中有省属部门负责此事的一位负责人。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大伯常常向这位负责人咨询关于县改市的相关问题,了解相关信息,并得知国家部委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位负责人在相临地市指导工作。随即登门拜访,邀请这位负责人实地调研考察。
盛情难却,这名负责人在实地参观了县域规模、整齐划一的街道设置、完善的设施配备以及社区规模时,表示非常满意。随即安排汇报,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几易其稿,成竹在胸,对汇报非常满意,随即口头允许大伯团队写正式报告逐级上报。
在大伯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加班加点,精益求精,撰写的正式报告有理有据,字斟句酌,报告底稿上红红绿绿的修改痕迹见证了他们为县改市工作做出的辛勤努力。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是全县各方面情况的总结,有其历史性的不朽价值。
最终县改市报告审批通过,县改市获得成功,得知消息后,大家欢欣鼓舞,不只是因为参与团队一年多的辛苦努力有了结果,更是因为县域经济发展从此将迈出跨越性的步伐。
谈到此事,大伯十分感慨:“从县到市,这是值得全县儿女纪念的大事件,也是我县历史发展中值得铭记的一页,我在其中的用心和付出,无论何时想起,甚感欣慰,无怨无悔。”
拥军优属总关情
这里是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是光荣传统,烈军属、伤残军人和复员退伍军人比较多,工作任务繁重,只有把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减少矛盾,不出问题。
怎么做实做细?慰问物资、优抚安置、抚恤金、文艺演出精神食粮等,每一项都有标准有要求,不折不扣地送到军人和军属手中,送到身边,需要开动脑筋。
大伯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解决,送到他们心坎上,千方百计想办法,投入感情,用足用活政策,其中的困难和曲折,外人难以体会,也不是一句话能说得完的。”
“繁琐、复杂,还有关系网,中层的素质,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身正不怕影子斜。”“借着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的契机,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面兼顾,不能出任何纰漏。”细致细心的他总是操心太多。对群众来信来访或及时解决,或做好解释,他说这:“都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做好的工作。”
为此,大伯加班晚归、有时连续几天不回家,成为常态,我当时看到这些情况,还真有些不理解。
救灾现场的身影
既是穷县,又是丘陵山区面积占70%的县,旱灾水灾常有发生,救灾扶贫,是职责是任务。每当灾情发生,大伯常常冲在前头。他常说,要想群众有劲头,领导就得带好头。灾情几乎年年发生,他常常带领大家深入灾情现场,了解灾情,组织生产自救,不辞辛苦,乐在其中。在一次次自然灾害面前,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及时把温暖和满腔的热情,送进千家万户。
那是1994年的隆冬,一场大雪降临,当时大伯重感冒,正发着高烧,伯母为他熬了姜汤,让他卧床休息,看着坐卧不安的大伯,伯母安慰大伯“还有其他领导,都安排交代好了,就不要操心了,慰问品肯定能送到。”
大伯有点着急地说“什么慰问品,必须去灾区查看灾情,摸查灾情底数,还需要向上级申请救灾款呢,申请到了救灾款,必须及时发放,避免发生逃荒、没吃、没穿、没住的情况。”
他还说:“你不懂,好多事呢,救灾款申请下来后,还必须专款专用、重点使用,防止有人多占挪用。这里面需要村民自报、民主评议、村委申报、乡镇审查、张榜公布、民政局审批,那么多的步骤,还要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不行不行,赶快给我拿两粒退烧药,我得去现场指挥。”大伯越说越急,伯母知道他的脾气,说走就得走。赶紧给他倒杯温水,拿了两粒退烧药,大伯急急喝下,电话通知办公室来辆车,马上接他到灾情现场。
当单位的同志们看见他因发烧红着的脸,带病坚持来到现场,知道劝也劝不回,都默默地围到他跟前,像筑起的一道围墙,但愿冷风少吹到他,使他暖和一点,再暖和一点。
拓宽思路脱贫是关键
“造血”总比“输血”好,使双扶对象尽快脱贫致富,那就得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上项目、办执照、贷款、建厂,增强经济实力,通过团队筛选,筛选出全市有能力的双扶对象,帮助他们办工厂、开商店、小饭馆和小养殖场,有人挣到钱致富后,掂着礼品去感谢大伯,被大伯一概拒收,慢慢地,在当时我们县城留下“清廉好人”的良好口碑。
工作千头万绪,要想面面俱到,每天都在忙碌,成立“双扶服务公司”,建起“敬老院”,还乡乡有院;所有乡镇办事处全部建起救灾扶贫会和互助储金会,使基层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五保供给实现了多统筹。
看着他天天忙碌的身影,有时我都替伯母委屈,曾和伯母开玩笑地说:“天天把您忙的,您这老公,家里的忙可是一点儿帮不上啊。”伯母性格乐观,也只能无奈地笑一笑。
一件件,一桩桩,看着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的大伯,家人心疼,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劝他“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看得出,他视工作如生命一般热爱,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他沉浸在回忆中,最后说了许多感慨的话,最后一句我记得最清楚:“要当好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认真读书,提高自身本领的习惯和坚持。”
像他这种年龄的人有这种意识,实是太少了,对于爱学习爱看报爱读书的大伯来说,他对此感受深刻,亦是悟到了根本之道。
家庭温暖和谐
别人都说大伯是工作狂,脑子里装的全是工作,这得益于我伯母的支持,伯母非常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家务琐事不用大伯操心,伯母的支持是大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依靠和支撑。
大伯当年在县公安局工作时,伯母作为优秀民兵代表,被推荐分别参加了河北省和全国民兵代表会议,退休后享受省劳模工资待遇。在她参加全国民兵代表会议返回县城,县里召开会议,表彰参会的优秀干部,在表彰会现场,大伯认识了优秀、美丽、端庄的伯母,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后经人介绍结为连理,从此建立了幸福和谐的家庭。
大伯退休后第6个年头,伯母得了小脑萎缩病症,后卧床,每顿饭大伯都搭配好各种营养,由专职保姆配合照顾,我们做儿女的只有在工作之余得空伺候。
退休后的前几年,大伯负责接送孙女孙子上学,后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在家就是看报、读书、看电视;参加老年合唱团、太极拳协会,发挥余热任团长,谋划策划各种有益活动,既积极组织又热心参与,充实了自己,带动了他人。
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大伯非常自律,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锻炼几点休息,都很规律;也注重养生,吃东西讲究,不吃咸的、甜的、辣的,不吃太饱,严格遵守,几十年如一日,体重一直保持在60多公斤左右,精神状态良好。
他喜爱历史,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他说:“我没有时间和心思考虑所谓不高兴的事情,也从不纠结于家长里短的小事儿,心量比较大,心大了,事儿就小了。”
他从不挑孩子们的理儿,孩子们在家里所有的安排,他都默许和认可,偶尔提些建议,也不强求。他常说:“随和慈爱是每位老年人要必备的。”每遇过年过节过生日,孩子们买吃的穿的用的,他从不挑剔,都非常高兴地接受。
去年春节的大年初四,我帮大伯缴费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又多了一个学习平台,他很高兴。在加入读书会的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五的早晨,他边打扫院子,边听樊登讲书,告诉我:“樊登讲得真不赖。”看出他的轻松愉快。
大伯说:“身心健康,是给儿女们增添福报。”
幸福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不管是爱学习,还是爱锻炼,有爱好,有追求,人付出的每一步努力都算数。别悲哀,别躺平,别自弃,勇敢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如我大伯一样,已到耄耋之年,大半生的岁月,活得如此通透,有意义,金钥匙不就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吗?
通透幸福(后记:大伯的原型是我公公,在我眼里,他和蔼可亲,慈祥温和,是家里的精神标杆;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工作业绩突出,我引以为傲,值得我学习和传承。借简书平台,抒发我对他的敬佩和爱戴,对我来说是心愿的完成,也是一次精神洗礼。记述公公,同时也是记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工作和生活、退休前后的思想境界。看似普通人的阅历,仔细读来,引人思考,有着积极的学习意义。他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浸润着他的涵养和修为,体现着他的格局和境界,公公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22年度写作营第284篇,5933字,累计3605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