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书法

掀开笔墨神秘的面纱

2022-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横塘柳

              ——兼谈何为“经典”

                          1.

      人们常常说:岁月恒久远,经典永流传。      那么,经典一定是历经时光淘洗,永远绽放光芒,给人以力量和启迪的作品。

      各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气质,才能成为其自己而不是他类,比如文学。

      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是人类生命的渴求和释放,它是撕破的也是蓬勃的,它充满了张力而不是污浊,它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但是,毕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的东西才会被人喜欢,以及真挚的、善意的情感。所以,一度时期的表现主义抑或自然主义文学只能是作家的一种探寻,事无巨细的描写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令人倒胃口。

      由此划分出来的不同种类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文学是时代的呼声和人民心底的窃窃私语,它注定是形象的、也是睿智的,它需要站在历史的土壤上、以上帝的视角、从哲学的高度来再现生活。

                            2.

      任何艺术其实都会分成两大块,即内容和形式。还以文学为例。

      诗歌的特质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其次才是形式,所以,诗歌是文学中的皇冠,其他品种同样首先需要语言这一硬核的支撑,否则,终会造成豆腐渣工程;形式的不同比如小说需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需要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进程的情节;而所有的这些,需要在“神采”的统帅下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称为经典。

      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的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家,永远受人景仰。他只因要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所以,他弃医从文;他破帽遮颜过闹市,爱憎分明,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更是对美的告白,“真的猛士,敢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何其精彩!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永远烙印在了国人的心里,他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也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3.

      再以书法为例进一步阐述何为经典的问题。

      在书法面前,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小白”。文字起源之初,先人是以刀代笔,把字写在“龟甲”“兽骨”上、“写”在石头上、青铜上、竹简上,后来随着纸的产生,才改用成了毛笔,毛笔就成了人们书写的工具,它首先具有的是实用的功能,而不像各种笔、电子产品充斥的今天,毛笔字更多的是审美的功能;而这也更说明了毛笔字独具的魅力!

    古人用毛笔在纸上写出了他们的治国方略、写出了他们的激情满怀:“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一而足。

   

      所以,书法,首先是属于情怀的、其次才是属于文字的。属于情怀的书法需要有时代的担当、需要有厚重的底蕴,因此,入关的满族才摒弃了他们曾经的文字,统统习起了汉文,皇帝们的字有多么美、纳兰性德的词有多醉人,就能知道之前的赵孟頫为什么那么受元朝皇帝的待见。

      书法,不仅仅只需要广博的学识,既然它已经成“法”,它就有属于自己的法规和法度。

      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我理解的书法的秘密:那就是空间、线条和神采的三元组合。

     

                            4.

        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那就是变化。

      “变化”无处不在,这个世界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

      文字从最初的大篆再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无不是跟随时代的脚步,一路走来,每一种书体上面都有岁月的痕迹和书法家们的精进和磨砺,比如《曹全碑》《雁塔圣教序》《兰亭序》《灵飞经》等等,据听说王右军身患有麻风病,他们那时很多人都患有这种疾病吧,在病痛的折磨下能写出来这么美的文和字,可见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热爱。

      以上是字的体式的流变;加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 明尚态”的意趣,以及书法家各自的性格、经历和修养的区别,就形成了各自书品的风貌。

      而究其根本不外乎线条和框架两个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内擫”和“外拓”两种笔势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就是明证。

      线条不同的徐疾、顿挫、提按、使转便形成了不同的字的形式和风格;不过,好的书品不光是线条的功夫而更多的是书家自身的人品、气质的表达。

      比如《灵飞经》,堪称小楷第一。每一个这么小的字,放大无数倍观之,竟然如此精美,这便是经典!

     

      以及如不朽的《红楼梦》,不光构思瑰丽、语言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集结,才有了一个个魅力四射的人物形象;《水浒传》结构的精巧耐人寻味,《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法则”表现手法的运用,《蛙》《生死疲劳》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跟《百年孤独》如出一辙……

    经典需要的是传承和变化,就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一样。

     

                  横塘柳2022.5.27

附近日练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