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轧琴:来自1500年前的声音
夏日的黄昏,当余晖带走酷热的暑气,劳累一天的乡邻三五成群的聚集在村口,总会有这么一嗓子传过来:“九洲,来一段。”随着 “好咧”的应答声,一位紫黑色脸膛的老汉拿出自己的古琴,于是,或“曲子戏”、或“坠子书”、或“地方戏”的小调响彻古朴的村落,吸引得人群如痴如醉... ...
这里是豫南农村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年龄不算很大的老汉名叫郭九洲,1956年生,“轧琴”第七代传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轧琴,又名“亚琴”、 “滚琴”,或者“轧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拉弦乐器,大约出现在隋唐时代,流行于民间,近代少有应用。宋代陈暘《乐书》载:“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最初,轧琴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后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该乐器已在民间极少流传,能传承至今更是实属罕见。
据河南当地考证,郭氏家族的轧琴传承历经七代传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的多次民间乐器普查中均被证实“河南仅存一琴”。

山一程水一程,袁门村里走一程。
沿着绿树成荫的村村通公路,蜿蜒行走在青山绿水间,在舞钢市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袁门村文化大院,早已等候着的郭九洲老师快步迎了上来,把我们领到二楼——舞钢轧琴保护传习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一个墙面的奖状、荣誉证书和资质证书,最早者为1984年平顶山市文化局颁发的奖状,记载着“亚琴合奏参加首届音乐舞蹈调演荣获演出奖”的荣誉;轧琴第六代传人郭九洲的父亲郭梅欣老先生的获奖证书赫然在列。在众多证书中,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轧琴)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尤为珍贵。
郭老师欣慰地说:“前几年,我还担心这轧琴要从我辈儿失传,看现在的情况,轧琴及演奏技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谈到浓时,郭老师忍不住拿起轧琴,为我们现场表演了一段《孙悟空除妖》的小唱。

据郭老师介绍:轧琴,形制与筝相似,比筝小,有“冠筝亚琴”的说法,因“亚于古筝,音似夜蝉”故名亚琴,后改为轧琴。
传统轧琴,琴长60 厘米,宽13.5 厘米。面、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表面中间拱起,呈半弧形。底扳平直,中间开有圆孔。面、底板胶合而成共鸣箱。琴面两端设有岳山,张丝弦(用老弦)10 根,弦下施柱(用野生 酸枣树杈)。用高粱秆制成擦弦杆(取最上一节,去穗、去皮,涂松香末),作为琴弓拉奏。
演奏时多坐势,将琴竖立胸前,左手握琴,将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在距琴首岳山10 厘米处横向(与琴弦垂直)轧擦琴弦。演奏中,双手同时配合动作,通常一音一拉。双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奏出颤音效果。
轧琴演奏曲目,除了传统的《大开首》、《高山流水》,合奏曲目《双叠翠》之外,郭老师又创作了《同心协力奔小康》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让古老的轧琴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郭九洲老师除了潜心研究轧琴的制作、表演技艺之外,更多的精力用于了轧琴的传承上,他除了教授自己的儿子外,还每周去村小学教课,讲授轧琴的历史传承和表演知识。
据悉,以郭文浩、吴优为代表的第八代传承人已经初绽头角。

“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在诗人刘禹锡笔下,“写得云间鸾凤声”的“轧筝”,即现在的“轧琴”。
1500余年过去了,轧琴柔和宽宏的声音依旧在中原大地绕梁!(王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