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从原生家庭看人格的形成
在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是指个体在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下,相对稳定的行为、认知、情绪模式。人格强调的是个体差异性,也就是面对相同的刺激,不同人所作出不同反应。
至于说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显然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这点是当今几乎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的。
我们都说宝宝是带着自己的先天气质来到这个世上,所以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宝宝的气质和父母的基因,母亲孕期的营养,情绪,运动情况都有关系。而且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决定宝宝身体的原始反射得到不同的刺激,也会让宝宝对外界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产后母亲和家人的照顾方式,会让宝宝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先天的因素和生命初期的体验,形成宝宝对世界感受的基础。
因为什么初期的体验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时间很短,但是影响很到,而且这种影响也是不可逆的。所以通常我们会将这种初期的体验也归为先天的因素。
这些先天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对待事物的底层情绪,也就是说脑心腹的分区都是在先天形成的。
所以我们在宝宝很小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大致知道小朋友的分区情况。假如宝宝来到一个陌生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有一堆玩具,腹区的宝宝会比较冲动,直接就冲上去拿自己喜欢的玩具玩,脑区的宝宝可能会先观察一下,观察一下环境、家人和其他人的反应,确保自己的安全,再上去拿自己的玩具玩。心区的宝宝一开始也会迟疑一下,但是他不是在观察环境,而是在观察人,然后有各种心理活动“我去玩玩具会不会被拒绝,父母会不会拒绝不让我玩”。
但是,我们的很多的行为、情绪、认知模式是很复杂的,这就不仅看先天的影响,还得考虑后天的影响。九型人格产生的关键点是童年与原生家庭父母互动的结果,孩子从小要获得父母的爱,但家长的教育和爱附加了自己的标准与条件,孩子为获得爱对家长一系列条件反射与防御机制的结果产生了性格。
例如1号性格,他可能在家里是老大,从小被要求成为做得好,要成为榜样,要做父母的小帮手。由于很多时候称为了弟弟妹妹的标杆,从而让他们太过要求完美,生怕标杆的身份被打破。
例如3号性格,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在意他们的表现和结果,不在意他们的感受,而且父母的夸奖往往也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慢慢他们认识到别人只是认同他的成绩,而不是这个人。
例如9号性格,他会觉得自己小时候被忽视了,被父母忽视,或许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许是生活在兄弟姐妹的阴影力,或许是站出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遭到打击。没有人听取他们的意见,没有人重视他们的想法是9号人格童年生活的一个共同点。
作为疑似9号的宝宝,这个童年的经历我一开始没有很认同。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对我的重视可见一斑,而且小时候家里也不是从商的父母陪伴的时间也是很多的。最重要的父母有时候做决定也是会听取的意见。所以我和josen就曾经约聊过这个话题。Josen给了我另一个方向的解释:
我的被忽视感可能源于父母婚姻的幸福,因为他们的感情很好,好到我都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了。家庭氛围和谐,让我属于腹区的机能被屏蔽了,没有发挥出来,就形成了一种和谐,融入环境的本能。
当然我在深挖的时候也有一个疑问,如果将家庭的维度放到一个大的家族,即使我们不同住,但是他们重男轻女的观念是不是也是在我心里种下了我不重要的这颗种子?我清楚记得我爷爷奶奶辈是怎样的重男轻女,他们对我曾经的期待是怎样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