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45:防骗模型
【模型名称】
防骗模型
【模型说明】
有句话说,这个社会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了。由于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对骗子的惩罚不严厉,而诈骗成功,获益却很丰厚。这就是骗子横行的本源。
有些人辛辛苦苦好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财富。可一旦不小心上了骗子的当,瞬间就会倾家荡产。骗子骗走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感情,以及我们对整个社会的信任。不上当是一个比赚钱更重要的能力,今天聊聊一个骗场老司机(被骗方)总结的防骗模型,自从有了这个模型后,要让我上当,就很难了。
防骗第一招:在刺激反应间加个缓冲
动物的程序由本能与训练设定,而且已经定型,无法更改,人类却可自创程序,不受本能与训练约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刺激回应是动物的本能,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经训练而定型,摇铃后即使没有食物,也会流口水。骗术之所以能够得逞,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人类本能对刺激所做的反应。比如对奖励和惩罚的超级反应,被剥夺的超级反应等。
因此,防骗的第一招就是自创程序,不要立即回应,在刺激和回应间设置一个缓冲。
1.时间延迟缓冲
这个缓冲可以是时间,稍微等一下再做回应,甚至几个深呼吸后,就觉得不太靠谱,断定这是个骗局。
2.理性的评估缓冲
也不需要太复杂的思考,稍微调用一下理性,比如自我意识,独立意志,良知等,大部分的骗局就显而易见。比如我上面的故事,自己既无相关资源,也没有经验,想用空手套赚二十多万,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我认为这个世界的规律是:
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
3.借助外界缓冲
在自己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可以问问身边置身事外的人,你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和看问题的视角,这有助于全面客观的对待当前的处境。
在做决策是,刻意使用上述三个缓冲的任何一个,就能筛掉绝大部分骗局。或许你觉得这太复杂了,我就是不理性,冲动,对刺激的耐受阈值低,还有没有更简单,更好用的办法呢。
还真的有,请用下面这个绝招:
完全拒绝主动上门推销者。
只这一招,能将九成以上的骗子挡在门外。芒格也告诫我们,要警惕那些上门推销者。
避免被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努力成为一个主动发射信号的雷达,不要做一个被动的接收器。
自从用了这一招后,骗子就与我绝缘了。我经常回想自己曾受过的骗,包括第一次到北京西站打车,被黑车司机拦住,3公里坑了200多。到主动上门的投资经理窃取商业信息,都因为我是被动的,对方是主动上门找来的。而我主动找到的都是比较靠谱的,遇到骗子的几率很小,当然这也是因为我用了下面要说的信任公式筛选有关。
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被骗的经历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所以拒绝主动上门推销这一招非常好用。
你可能会有疑问,这么绝对,会不会错过一些机会,将好人好事也给屏蔽掉了。有这个可能,但可以积极主动的用其他方式弥补。可以将这些主动上门者作为一个信息和视野的提供者,但不要急于跟主动上门者做交易,尤其是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
因为主动上门推销者都提前做好了功课,准备了一整套话术策略来迷惑我们。而我们处于被动地位,不管是信息还是心理上都是劣势方。一些懂心理学的推销者会步步紧逼,诱惑你上钩,有时候,我实在招架不住,会采用延后处理方式,告诉他们等我想想再回复他。
为什么积极主动做个雷达很难上当受骗,因为还有这样的一个续招:
防骗第二招:信任公式来判定
如果有幸运的上门推销者,或是你主动寻找的人通过了第一道筛选门槛。再给你个连招,用信任公式判定。
玩知乎的人都比较熟悉「利益相关」这个词,屁股坐在那边就说那边的话,商家不会说自家的产品不好,卖瓜的王婆不会说自己的瓜不甜。一旦有利益相关,就很难给出理性客观的评判。
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利益相关者不可信,要对他们做的事,说话的信任值打个折。大辉也在不断的寻找比较好用的信任判定方法。
哈佛商学院博士 David Maister 在他“The Trusted Advisor”一书中,给出了一个信任公式:
(可信性+可靠性+亲密性)/个人利益=信任;
亲密性和个人利益比较好理解,我解释下可信性和可靠性这两个概念。
可信性:
媒体的可信性就是指它的公信力,是日积月累获得的一种权威性。而个人的可信性是指个人的信誉,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
可靠性:
可靠性又叫信度,指的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比如京东自营商品,上午下单,下午都能送达,这就说明它送货时间具有很高的信度,是很可靠的。
在公式中,个人利益作为分母,如果完全没有个人利益相关,这个值应是1,即信任由可信性、可靠性和亲密性三者之和决定。而一旦有个人利益相关,就会成倍的缩小信任值。
在实际操作中,在对方给我推荐某一样东西,如果牵涉到他的个人利益,就需要重新评估。比如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状态说,坐久了腰不舒服,有个朋友给我推荐了款一万多的人体工学电脑椅,并将销售经理微信推送给我,说这款椅子很好,对颈椎,腰部都有保护作用,他自己也买了一个。
但后来不经意间我发现他在追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就是他说的这款电脑椅的销售经理。那么他说的这个椅子功能我能全信吗,真的有那么好?
他可能是为了讨好女孩买了椅子,再帮他多卖出一把也能让自己在女孩面前增加好感。这个利益关系还不小,我就能太相信他说的话,就需要主动搜集资料,比如网店评价,购物论坛口碑等。
最后即使我从他推荐的那个女孩店里买了电脑椅,这个决定也是我自己做的,朋友只是一个信息提供者,并没有直接影响我的最终决策。
好了,前一招,再加上这个防骗续招,别说高明的骗子了,就连你老公(老婆)骗你都需要费很大的劲了哈!
【模型来源】
行为设计学--防骗模型 :有了这个模型后,全天下的骗子都跪了|思维模型No.45
【问题】
过去你是否被骗过?后续你该怎么来应用这个模型?
【练习】
曾在路上偶遇一对老人问路,而后就说是水灾没钱坐车回家。我就掏出了钱帮助他们。后来才明白是骗子。后来就知道只要涉及到钱,就让他们去找警察吧。
注:当前的模型,都来自于大辉的《行为设计公号》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大辉公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