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亦有道

教育方法的革命

2021-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迟玉龙

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观念、形态以及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不服从管教就着急,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多学知识,把孩子从小就送进各种补课班,有的家长渴望通过制定严苛的规则,能够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品质,有的家长通过不断规范孩子的行为,希望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给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新理念。

现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形态可以说五花八门、色彩纷呈。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大家都很迷茫,这些迷茫直接导致我们的教育生产力低下,甚至有些教育呈现负效,导致事与愿违,导致事倍功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又前所未有的出现教育上的困扰。教育孩子如果带着不同的目的,必然导致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异彩纷呈、形态迥异。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教育目的的历史,梳理清楚整个教育目的的演进过程,才有可能真正看清现在的教育处境,已及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发生什么功能。

从教育方法的演进过程了解一下,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怎么来的。我们什么招都用了,结果越整越迷茫,而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道该相信谁,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很容易造成教育损失,承担这个结果只能是孩子和父母。

所有五花八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无不是围绕着教育目的在进行改变和调整,整个教育目的的演进也是教育对教育自身的觉醒和自我了解。

如果把教育主体化,比喻成一个人,我们跟着这个教育原始人的视野来看看什么是教育。

原始社会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教育形态和思想,在原始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在蛮荒时期,人类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社会资源,如果积累的这些经验没有进行传承,这些经验就白积累了。譬如捕猎的技巧,庄稼种植的方法,动物养殖的方法等等,这些积累出来的经验,如果没有传承下去,意味着下一代人将重新探讨、重新摸索人类曾经摸索出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周而复始,所以教育在原始社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存和传承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资源,这是当时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育原始人想明白这个事,兴奋了三天三夜,然后一直以这个为核心目的,让人类开始有了文明,社会开始进步,后人直接从累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中学到生存法则,生存的越来越好。教育原始人很高兴,这是一个有变革性的教育意识的觉醒。

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教育原始人发现,教育仅仅传承社会经验和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原始人陷入深深的思考,“我这个工作已经不能胜任了,怎么办?”他发现自己的教育手段已经很落后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手段主要就是模仿和记忆。

在古希腊时期,军队要打仗保家卫国,公民要参与社会活动,让国家更振兴。有了诗歌,有了修辞学,人有了更高的道德标准,有了思想。这个时候教育的目的改变了,一是培养身体素质过硬,训练身体强壮,二是人跟人之间相处,仅靠法律约束行为是不够的,人还得有道德自律,三是人还要追求幸福,有精神生活需求,还得培养人的道德,还得培养审美情趣,我们这个物种是智人,有潜在的大脑工作能力,还得培养智力。在古希腊时期,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锻炼身体,培养道德,培养智力,培养审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公民,这就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教育原始人又兴奋了五天五夜。教育目的跟时代需要契合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围绕着目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教育原始人来到5世纪,教育原始人发现之前的教育目的有问题。以前一直盯着培养合格社会公民,把人完全以社会目的为导向,然而,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这个时候,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表现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得把日子过好,在过日子的过程中,人都渴望获得幸福感。如果只是盯着培养合格社会公民,而没有考虑到每一个个体都渴望幸福,都渴望把生活过好,他们过不好日子,人生没有办法获得幸福感,反过来又会影响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许多人生活并不如意,生活中充满痛苦,导致灵魂无处安放,于是宗教教育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出来,基督教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盛行。因为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心灵生活,在这个时候已经迫切地提出了要求。这个时候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是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他提出一个论点给教育原始人很大启发,他说“教育的目的应该跟生活的目的一样,要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感,培养人的理智,让人获得幸福感,人有幸福感了,身体、道德、智力、审美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一定得考虑人的精神生活,得考虑人在意义层面上的追求,否则就阻碍教育的发展了”。阿奎那的思想启发了教育原始人,教育目的转变了。

在5世纪教育目的的改变,第一次关照到了人独立的精神生活,关照到了人在信仰层面,在灵魂层面的诉求,为未来的伦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教育原始人走到了10世纪,宗教教育主导的教育更多是祈求上帝,赋与我们永恒的生活。人有了信仰,人把所有的苦难交给上帝,这些东西都是上帝决定的,人对理解不了的东西都可以在宗教中找到慰藉,找到依靠,甚至找到解释。人类的幸福,在一定时期内依靠宗教信仰得到了解决。

到10世纪后,人开始厌烦了在宗教里获得幸福的方式,人开始渴望转变,渴望更关照人自身,在10世纪人文主义教育开始兴起,主导的是荷兰的思想家叫伊拉斯谟,他写过一本书《论正确的教育方法》。宗教里认为人有原罪,他创造一种人文主义教育体系,他强调人性本善,不应该让原罪说把人禁锢起来,应该把人性里更多的东西释放出来,新的让人充满自由活力的教育叫做人文主义教育。他更多强调不再依赖宗教,不再寄托到来世,他们想现世就要幸福。于是教育目的开始转向培养人如何生活的更好,如何礼仪得体,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如何培养贵族气质等等,开始了贵族教育。但是教育的弊端就是培养了一批外表光鲜亮丽,实则无能的官员。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少有大的学问家和思想家的出现。

来到16世纪,人们发现只培养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人不行啊,还得培养真才实学的人,于是开始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生活观来指导实践,并且服务于生活,于是开始给学生灌输知识,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这里边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英国的思想家培根,一个是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到17世纪,教育原始人发现“不对啊,我让学生学习科学,用于指导实践,服务生活,我们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初衷是好的,但是把科学灌输到学生脑袋里太难了,实践效果不像期望的那么好”。好多知识灌输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用很多社会资源,咋也装不进去。教育原始人的困惑,之前是把人当成空瓶子,认为科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可以往人脑袋里灌输知识。事实是灌不进去啊,灌了100个单位的知识,学生只掌握了10个单位的知识,原始人就很抓狂。这时,他看了一本英国哲学家洛克写的《教育漫画》。洛克提醒教育原始人,教育不是使学生精通所有的学科,而是要想办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教会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教育原始人拍了一下脑门,“我咋没想到呢?感谢洛克,太棒了”。

所以,17世纪教育的目的往前迈了一大步,开始重视学生愿不愿意学,让学生自己把心灵的窗户打开,自主的学习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中国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又持续了将近100年的时间,教育原始人又遇到新的挑战。教学生学知识的时候,发现孩子怎么跟我们期望的不一样呢?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个时候,教育原始人遇到困惑了。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写了一本书《爱弥儿》提醒他,“他们都是小孩啊,你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孩子当成年人了,儿童一定要把他当作儿童对待,不应该当作小大人,教育儿童的目的不能仅仅考虑你的教育目的,而不考虑他自身的目的,你的教育目的与儿童自身的目的相悖,教育效果不好肯定是必然的”。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建议儿童是自然的产物,教育孩子应该顺应自然,让孩子自由自发展现自己,而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儿童的天性。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提出忠告,要想解决这个困扰,需要发展儿童内在的自然本性。原始人开始调整教育目的,开始关注到教育应该顺应人的本性,不能一厢情愿,要符合儿童自身目的与自然本性这个规律来引导孩子。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醒,对于儿童教育不能只考虑当前的情况,还得考虑人类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人类对未来的发展,会更注重人之所以作为人,他内在本性的挖掘和发展,他自然本性的流露。要实现社会目的,得考虑人自身的成长目的。

这么多大思想家的提醒,原始人的教育目的又做了调整,开始把孩子当孩子对待,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顺应人的天性,开始考虑孩子自身成长目的,开始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有了更长远的规划。教育原始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以及围绕目的展开的方法进行着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符合人性。

到19世纪中期,又有人提出,在顺应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时候,得让人能适应环境,学了这么多知识,都是让他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学校学业结束了,不代表教育任务完成了,教育目标实现了。整个教育的目的,是为他适应生活做准备,他最终是要走向生活,不是为了盲目服从,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形成这样的习惯不好,而且也不能让学生仅仅做到刻苦勤奋,对老师产生依赖,还得考虑为学生将来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教育原始人一路这么走,一路都有人提醒他,所以教育方法一直围绕着这些目的在改变。教育走到了20世纪,有人提出质疑,“教育的目的是围绕着各种类型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我看来,各种类型的完满生活还不是目的,只是检验教育是否均衡和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你是不是老糊涂了?你有能力让人获得完满生活吗?”教育原始人挠了挠头“你说的对,我是渴望让人获得完满的生活,但是我没有这个能力”。提出这个质疑的人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提出的问题代表进步主义的教育目的,他说:“你教了这么多,有多少学生因为你的教育而获得了完满的生活?教育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不是目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获得完满生活,教育就是工具,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当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让学生完成一个更好的生长的过程”。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整个教育过程,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让一个学生更好的完成一个生长的过程,你就达到目的了。你就是工具,你是用来服务儿童的,帮助他们更好完成生长过程的工具。你不是上帝,不是你一厢情愿希望他们完满生活,他们就完成了,一个完满生活哪来的?人生长过程的完成度越高,他的生活就越完满”。

教育原始人在20世纪初,再次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带来的启发,让教育原始人调整了目的。而以前一直以为教育是万能的,教育是上帝,以为教育目的是好的,也尊重了儿童的自然本性,希望他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好,就在于把自己当上帝了,当成万能的教育者了。

在20世纪初,人类对于教育的认知,教育对于自身的觉察和反省达到一个巅峰时期,开始意识到,教育只能干50%的事,教育就是促进人持续不断生长的一个工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育人自身携带人性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好的完成生长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育在17、19、20世纪初快速发展变革,可惜,二战后教育又变得保守,人类再一次用社会目的支配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需要考一个好的分数,需要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在工作上发光发热,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退到古希腊、古罗马、古雅典时期。整个教育出现迷茫和困惑,一切围绕社会目的展开,前边积累的进步思想被搁置一旁。

所以到21世纪,教育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中国父母,培养学生学习,社会需要分数,没有分数上不了好学校。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考分数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居然一无所知,甚至把符号当知识,有些人虽然大学毕业了,但是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上大学了不意味着就是人才。

我们的教育要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很痛的过程,我们发现教育孩子还得围绕着人,想培养人才还得顺应人的生长天性。培养真正意义的人,让人已有的人性的种子,开花结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习者。

整个教育方法的乱象是从二战后开始起来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思考,大家众口一词,莫衷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

我们了解这一段发展使,我们要反观自身,把整个教育目的的历史作为参考,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是为人生长过程服务的。

这个工具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以下这些。

1、遵循教育即生长,得顺应人的天性,帮助人更好的完成生长的过程。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让树长得又粗又壮,是树自身的能力实现的,郭橐驼只不过没有妨碍树生长罢了,顺木之天是最大的秘诀。教育遵循的规律也是一样的,教育没有力量让人成人成才,长成栋梁之才是人自身已有的能力,人的第一性决定的,顺应人生长的天性,让人更好的完成生长的过程就可以了,育人最大的奥秘是顺人之天。杜威于1919年5月1日,应北大等五个教育团体邀请,访问中国两年,杜威的思想在20世纪初对中国有极深的影响。(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胡适、鲁迅、李泽厚;大学问家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穆、牟宗三、钱钟书)。

2、教育即影响。主体对主体的原则,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角看,层级社会把人当客体,认为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把孩子改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这种观念同样是困扰18、19世纪教育家,导致教育目的不得不转向的原因。人是主体,有自由意志,有独立的思想,他不同意改变,心灵的窗户不打开,你说破天也没用。你讲的是万能的真理没用,我们得意识到人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改变谁,两个都是主体,不能把人当客体,不能把人物化。教育者跟被教育者之间只有搞好关系,才有可能影响到被教育者学习的动机,成长的动机。

3、教育即建构,遵循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的原则,这是裴斯泰洛齐结合心理学发现的特点。学生大脑输入知识同时必须考虑输出,如果不让学习者把学到的东西进行输出,把接受到的信息刺激做出反应,就没法输入知识,因为认知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所以,没有建构就没有教育。

4、教育即审美,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如果教育过程中没有审美活动,没有美好的情感,整个教育活动就无法完成。教育是审美,而不是审丑,天天看孩子身上缺点毛病,对教育对象没有感情,呼来呵去。实践结果告诉我们,你就是地球上最好的老师,你也培养不出来内心向上向善有意愿去完成自己的人,无法让学生产生道德自律,只能培养出很多破坏规则的人,培养出仇视社会制度的人。

5、教育缓发性原则。孩子现在的状态是之前的教育缓发出来的结果,你现在调整教育目的和方式,什么都作对了,新的结果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大的教育智慧就是耐心,你把事全做对,然后耐心等待。

6、50%原则,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服务人的工具,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习生长,教育最多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即使你做到完美无缺,尽善尽美,一点弯路都没有走,你只能起一半的作用,剩下的一半工作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尼采说过一句话“世上有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你能走,你要问走到哪去?走就是了”。成长之路孩子得自己去走,他得自己去经历,你的经历和经验无法复制到他身上,你想明白的问题不代表他想明白了,他得自己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你觉得学习重要,你觉得时间很珍贵,没有用,他得自己去完成赋意的过程,他得独自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从生到老,这个过程需要他自己完成,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他自己能走。孩子生病了,他得自己好起来,教育没有能力让他好起来的,他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好起来。他没有力量往前走了,他得自己滋生出勇气,教育能干的就是50%的工作,建构环境,不违背人的天性,慢慢影响他的动机,帮助孩子输出,用我们爱的状态陪伴他,用最大的耐心静待花开。

教育方法论得遵循这几条原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想教育好孩子,必须遵循的原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