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
我选择跑步健身,有一个颇为自私的原因,那就是希望可以活的好一些,有质量一些,不至于躺在病床上死去。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从医院里来,最后从医院里走,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它迎不断地接着新生又不断地送走死亡……
群里跑者有的老人一生也没患过大病,未曾在医院病房住过。死前没有病痛,坐在家里吃完晚餐后就这样毫无征兆的悄然离世。这样的死法,安乐、宁静而没有痛苦,真叫人羡慕不已。
昨天突然收到家里发来的信息,老家又有邻居去世了,这已经是在30天内去世的第四个老人了。据说老人去世的原因属于自杀,具体到底如何我也不得而知,也不想去深究。
人总归是要死亡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纪录片《人世间2》尝试着对死亡进行了探讨,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人们在面对疾病和生离死别时的状态,一经播出便登上微博热搜榜。
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在总制片人看来,人们缺乏正确的疾病观和生死观,急需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只有在生死面前,很多问题才会锐化,才有机会去思考。”
有人曾围绕“死亡”这个话题采访某小学的学生,这些平均年龄仅9岁的10后小朋友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说出很多超出常人想象且富有哲理的话语:
“不应该太重视死亡,也不应该太轻视死亡。”
“我们离死亡可以说比较远,也可以说比较近了。说远是因为我还年轻,说近是因为有很多的意外。”
“你要想过好每一天,就应该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
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在被问到是否会和父母谈论死亡这个话题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父母对这个话题的态度是回避的:“死亡被认为是一件很晦气的事儿。”
确实,在文化里,人们对死亡二字总是讳莫如深,甚至在遇到数字“4”时,有时也会因为发音而刻意回避。
但死亡并不会因为我们避而不谈就不会到来,对死亡认知的缺乏甚至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悲剧。
小男孩因打碎学校窗户玻璃留下遗书跳楼自杀,被妈妈训斥小学生跳桥自杀······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总让人痛心疾首: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变得这么脆弱,这么轻易的就可以放弃生命?
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未知死,焉知生。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人一辈子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礼,亲朋好友前来祭奠,意味着社会地位上的死亡;第三次是被最后一个记得的人遗忘,就彻底地从世界上消失了。
想起杨绛先生,她也活了百年,与钱锺书之间的爱情为很多人所称道羡慕,她的一生经历了与丈夫和女儿的离别,一个人坚守到生命的最后。
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我们仨》这本书中,在她追忆的点滴细节里,能感受到她爱的人从来都没有离开。
“死亡并不会让人们消失,通过追忆,离去的人在生者的记忆深处更加鲜活,人死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里。”
其实病痛与死亡都是生命给予我们的额馈,提醒我们应该去反思和调整自己,是改变的开始。
正确的认识“死”,才能更好的对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