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展览(32):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中华艺术宫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也看晕我了,这一天,我很累,本想粗粗略过,但真有好作品的,非常有意思的作品。
展览名称是有意义的,“发光·反光”的展览主题,是以城市之光、时代之光、艺术之光三光辉映,立体呈现近两年上海与长三角地区艺术重要发展与变化。
展出200余幅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影像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整体呈现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学术思考,以及在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例如:吴谦的系列绘画作品以丙烯等综合材料为媒介,在画布上以东方美学为本,表达“东西遇合”的文化意识和水墨艺术的精神蕴涵。
田学森的系列绘画作品,借鉴传统山水画意境,用油画材料技法尝试为千古华岳写照。
胡为一的“侵蚀”系列摄影作品,进一步扩展材料边界,抽取胃酸来处理胶片,使图像神秘而崇高。
陈霈的系列作品借用工业秩序的抽象花纹图案的玻璃,转换传统的经典绘画,等等,都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
朱佩鸿的《Space O》巨型气模艺术装置,通过对光与空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在无穷宇宙之中色彩能量的膨胀与变化。
秦岭的作品《平行空间》则通过特种对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是我觉得最惊艳的作品。
宋智容的人物肖像创作《灵性的容器》和《人物图纪》素描集,则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对“发光·反光”做出自己的解读。这里我拍了好多,看画,我还是喜欢巨象的。
孙源的《群体的寓言》系列作品,以单一重复的形式建构个体、集体、社会的象征性场域,让观者通过经验在重复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看到自身对世界的“追逐”。
庞海龙的系列雕塑作品,表达了当微不足道的灰尘融合了时间和历史沉积时,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
此介绍实在太多了,都是我复制粘贴,怕搞错,今天收获实在太满,原文我已收藏,慢慢阅之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