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都归属到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城池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即位,因为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乐毅统兵。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诈骗骑劫,打败了燕军,又收回七十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疲敝的时候来攻打燕国。他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并且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人莫不振动,我怎么敢在一日之间就忘记将军的功勋呢!不幸先王去世,我又刚刚即位,左右之人贻误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风餐露宿在外,所有调将军回国,暂且休养休养,共商国事。将军却误会了我的话,以致和我有了隔阂,就抛弃了燕国而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
望诸君乐毅派人进献书信回答燕王说:“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左右大臣的心意,恐怕抵触死罪,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害您蒙上不义的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甘愿背负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申辩。如今大王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侍者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栽培和厚爱我的原因,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才敢写这封书信作答。”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把俸禄授给他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位随意赐给自己喜欢的人,而是让有能力的人担当。所以考察才能来给予官位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操行来结交朋友的,是能够树立名声的贤士。凭我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先王的举止措施,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我才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自来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分推举,把我从宾客中选拔出来,置于群臣之上,不跟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尊奉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幸免于无罪,所有接受命令没有辞让。”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积怨深仇,哪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答道:“齐国,保持着霸主之国的遗留教化,而且有屡打胜仗的经验,熟悉兵事,长于攻战。大王如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他。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没有比结盟赵国更便捷的了。况且,齐国的淮北和宋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愿意得到的地方。赵国倘使赞同,约同楚、魏、宋尽力,合四国力量来攻打它,就可打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回国复命之后,就发兵攻齐了。依靠上天的佑助和先王的英明,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全胜。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战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兵车甲仗以及珍贵器物,都归燕国所有。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了历室宫,齐国的宝器都陈列在燕国的宁台。我们蓟都郊外的树苗移栽到了齐国汶水的竹园田。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的。先王觉得如愿以偿了,认为臣没有贻误使命,所以裂土分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才,自以为尊奉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幸免于无罪了,所以接受命令没有辞让。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先知的贤士,声明确立了不会败坏,所以被后世所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平定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告诫继位子孙的遗训。执政任事的大臣,因此能遵循法令,教导庶子,并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臣听说善于耕作的不一定有好的收成,有好的开端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从前伍子胥的话被阖闾接受,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他的尸体在江里漂浮。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的预见可以为吴国建功立业,因此把伍子胥溺死在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江还不改变他的态度。
“使自身免于祸患,保全功名,以证明先王知人善任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交情断绝时不说恶毒的话;忠臣离开故国,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臣虽不才,也多次从君子那里恭敬地接受教诲。怕您偏听偏信身旁人的话,不体察我这被疏远的人的品行,所有冒昧用书信来作答,只望您能留心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