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读通鉴(一)三家分晋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曳尾涂中1990

       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

      源起炎黄、尧天舜日、大禹治水、三代兴衰这些都没说,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第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上古时代的纪事,很多都是神话式描写,司马光不想用虚无“资于治道”。第二,周王封晋大夫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是为违制。礼坏乐崩,乱从此始。君王欲要江山图治,岂可不以此为镜鉴?

       由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要让君王以史为鉴、励精图治,所以文字不会浪漫,笔触难免透寒。司马迁可以把豫让报主变成长篇巨制,把易水送别化为千古悲歌,但是同样的事到了司马光笔下只能成为微小说,同样的人也由绝对主角沦为了群众演员。

       因为他把镜头总是对准了治与乱。

       回到三家分晋。

      在晋国大夫中,韩、赵、魏刚开始并不是鼎足而立的,智氏实力就在三家之上。到了选继承人的时候,智宣子想立瑶。幕僚智果说:“万万不可。瑶有五个优点,长得帅,力气大,善歌舞,会说话,敢拍板。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仁。您要是立瑶,说句难听的,祖坟都让人刨了。”智宣子不听。智果一看,江湖险恶,不行就撤。可拖家带口的,怎么撤?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姓智了。

       瑶上位以后,就是智伯。

      赵家也到了换届的时节。赵简子看重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立谁呢?赵简子想了个办法,拿来两片竹简写上祖训,给他的俩儿说:“好好背啊。”过了三年,抽问大儿子伯鲁,已经不知道祖训是啥了,竹简也早丢了;问小儿子无恤,倒背如流,问竹简放哪儿了,马上从袖子里拿出来。就这样,无恤即位,是为赵襄子。

       文明总是相通的。

      在古希腊,学生们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如他一样博学?他说,每天甩手三百下。一年后,苏格拉底问学生们,谁坚持每天甩手三百下?只有柏拉图举手。就这样,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

      赵襄子死于公元前425年,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

     显然,赵襄子的故事是在柏拉图之前的。但是,世人都乐于听柏拉图,鲜有人知赵襄子。

       外国的月亮圆。

      赵简子是个明白人。他派了尹铎去治理晋阳,以此作为最后的屏障。

      智伯自侍实力强大,跟韩、魏两家强要土地。韩、魏以退为进,自献城池,屈身事贼,待时而动。智伯越发跋扈,又来跟赵家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赵氏不敌,按照简子遗命,逃亡晋阳。

      晋阳在尹铎的治理下,民心归附,城池坚固。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

      智伯身边有个能人郄疵,提醒说韩、魏有异心,要提防。智伯不听。

      赵襄子遣使求救,与韩、魏相约,三下夹攻,大破智军,尽杀智氏。

       智果因为改了姓,未被牵连。

       郄疵预感智伯将败,逃往齐国。

     家臣豫让感念智伯知遇之恩,拼死报仇,为襄子所杀。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