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灭秦之项羽的首席间谍
章邯连失数阵,损了苏角,王离,涉间三员大将,在心态心理上已是弱于项羽。且秦军新败,楚军新胜,双方在士气的比对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此种态势之下,显然不利于秦军作战。
无奈之下,章邯只得据守棘原,与项羽隔漳水相望。这种对峙态势的产生理论上为章邯取得了喘息之机。他马上派出司马欣奔赴咸阳,以取得援兵的广泛支持。
司马欣原是栎阳的狱掾,是管理司法的小官。曾经组织实施过援救项梁的行动,是项家的恩人。
从他援救项梁的行为来看,这人个人能力比较强,而且擅长交际,对人际关系的打理有自己的一套。项梁是项燕的儿子,朝廷的重犯,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设法解救项梁因此应当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且这里面还需要设计解救者,不仅仅要有过人的勇气和胆量,还要有缜密的行动计划,清晰的头脑分析,圆满的善后安排。这几点,缺一都不可成事。
项梁后来不仅成功脱险,而且还被秘密护送去了吴中。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司马欣强大的个人能力。这件事,他处理的堪称完美。所以,这个人后来升到长史,随章邯四处征讨抗秦军,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使我困惑的是,他后来在咸阳的表现,同前文对他能力的隐喻,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司马欣是在章邯和项羽对峙形成后,紧急奔赴咸阳,请求援助的。
《史记》上说: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自指鹿为马,屠杀忠臣后,赵高就俨然成了秦王朝实际的掌舵者,朝廷的一切事务都要经他的手才能裁断。在二世统治后期,他是二世同外界联络的唯一渠道,任何想上达天听的行为都要在他审核同意后,才能达成。
甚至连最为紧急的军国大事,也要经由他的参与。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陈胜吴广首举义旗,一路过关斩将,直打到戏水后,赵高才觉得军情紧急,感觉隐瞒不住了,告诉了二世。
人为的对消息的封锁,只报喜不报忧,是我国很多政客,架空当权者,独霸朝纲或者阴谋篡位常用的伎俩。
所以司马欣到达咸阳后,在司马门(军事通报专用)等了三天,都没有见到赵高。参照前文司马欣强大的个人能力和广泛的社交关系,这里面好像存在问题。一连三天死等,不做任何努力,而且前线章邯军情紧急,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这好像有些说不过去。
此为存疑一。
二是:司马欣在等不到赵高后,竟然心理害怕,跑了回去。这种行为的发生,显然属于司马欣猜测的结果。但后文的“赵高果使人追之”又该如何理解?是赵高真的要杀他?还是想追上他问问跑的原因呢?抑或赵高也害怕他回去联合章邯倒戈呢?
一跑一追,原本很平常的两种行为,因为双方的互相猜忌,变得扑朔迷离。
司马欣跑回巨鹿前线,见到章邯,说了下面这样的一段话:
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嫉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这显然是劝降的一段说辞。那么他为什么要劝降章邯呢?前文已经说过,他同项氏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他前文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预先安排下的谋划。
利用赵高的多疑,创造章邯要反的假象,从而达到从内部瓦解、离间、孤立章邯的目的。司马欣其实是最高明的谍报工作者。
如果这种说法不成立,那么司马欣劝降章邯的动机就很可疑,他完全是出于自身的考虑,逼迫章邯做出降楚的举动,从而弥补私自跑回前线的过失,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至于,赵高是真的要杀章邯,司马欣也是出于真心的为章邯考虑,我觉得到不见得。我们知道,抗秦军势力日盛,而且此时刘邦的西征军已经接近武关。作为秦王朝最后一道屏障的章邯军团,对赵高的重要性,他不是不明白。排除异己虽然是他的强项,但我想他还不会傻到自毁长城的地步,因为这毕竟同他自身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只要狡兔未死,飞鸟未尽,走狗和良弓就都还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对《史记》中存在的司马欣前后判若两人的矛盾写法,我的观点趋向于“他是一个杰出的谍报工作者”,成功策划并操作了离间章邯的行动。
那么在他的任务出色的完成之后,章邯会不会真的听信他的劝降,率军投诚呢?项羽又是不是真的要招降章邯,还是另有他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