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鲁迅的距离
读鲁迅,总感觉很艰难,尤其是他那篇《文化偏至论》,据说非常的经典,是他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必须真正的读明白。
这么多年,我读了无数遍,可是就像我学生说的,这里边的中外交融,怎么读都不跟明白,也许我们和鲁迅是有距离的。
我们七年级的时候,也就是上个学期,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朝花夕拾》,形成每个学生对鲁迅的基本认识。
但就我的感觉,这还不如退而求其次,让学生阅读其他人的文字呢,因为鲁迅的文字属于文白兼有,很多表达都是传统的。
再加上他的思想太过深刻,对于现代的初中生而言,只能破坏其阅读兴趣,影响其阅读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完全离开课外阅读。
我们可以选择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可以阅读情节性更强的小说,而不必要求学生过早的走进鲁迅,可以在课本有所接触,这就够了。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同学特别仰视鲁迅,于是就要求家长买一本合集,当时盗版书很多,也都非常便宜,初一还没过完,他就有一本。
可是接下来,他用三年的时间完全离开了阅读,用他的话来表达就是,没有想到阅读这么苦,读不懂的鲁迅,看不懂的书。
直到现在,我们还开过那个同学的玩笑,所有的材料也就是这件事,他心有余悸的像我们建议,阅读鲁迅一定要晚一点。
可以从高中开始,也可以再晚一点,放到大学一二年级,初中是无论如何都要敬而远之的,看他苦口婆心,我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这么多年,我也是对鲁迅又恨又爱的,总想读懂他,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好像他的文字就是厚厚的墙,而他的思想是另外一道墙,把他紧紧的包裹在深藏不露的世界了。
不过能够读懂鲁迅,就会感觉到他的博大和伟美,这样的体验我在和学生一起的课堂上遇见过很多次,都是借助别人的阅读指导,在教参的帮助下,千回百转历尽艰辛。
学生也都是因为在课堂上体味到了鲁迅的美,才会在课下主动寻找机会,来阅读他的《朝花夕拾》,来走进他的《呐喊》《彷徨》,才知道他有《野草》,也有杂文《南腔北调》的。
我一直主张梯度阅读,比如说我们班的李雪原,她是可以走进鲁迅的,因为她有很好的阅读基础,但是杨瑞卿就不行,其他同学更不行。
这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在阅读过足够多的内容以后,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近距离的走进鲁迅,但是又不会影响自己的阅读期待。
我在这里翻来覆去的絮叨,就是觉查出来了,我们和鲁迅的距离,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家。
读懂思想需要阅历,不想读懂文字那样,而他的文字就已经不太好懂了,如果我们不能有充分的毅力,给自己足够的语文基础的话,还是先读其他人吧。
鲁迅和我们的距离,需要的是一个跋山涉水的过程,能够读懂他,也许在文学的道路上,就可以一帆风顺了,据说余华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