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松山人家

2020-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为迁客

松山是祁连山最东端天祝县的一个镇,紧邻G338线(天景公路),距县城29公里。

松山我去过好多次,第一次去大概十多年前,被那里的一座古城吸引去的。这两年前前后后去了很多次,是奔着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后自己的贫困帮扶户去的。

说起松山,早先闻名,因为古城。

确切说,松山是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的一片草原,老百姓都叫松山滩草原。松山,因境内北山古代多松树而得名,藏语称密哈山。面积711.3平方千米。

岁月无情,世事沧桑,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年森林密布、牧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松山,已是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濯濯童山了。草滩上只有简陋破旧的好多房屋,零零散散的洒落在草滩上。


而当年显赫辉煌的松山城已化为无人问津的牧羊城。进入古城,没有人家,有几处羊圈,城内荒草丛生,吃草的羊不时抬起头,像是我们侵犯了它们的领地,警惕的盯着我们。

古城倒也保存完整。这座建于明历27年(1599年)的古城,距今已422年。


古城坐北向南,分内外城。外城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20米,墙高10米,开南门;四角有墩,墩长9米,宽8米。四周有护城河,宽8米。内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0米。城墙系黄土板筑,夯土层厚度15-20厘米不等,西面南北端城墙破坏较严重。

眼前落满荒草与羊群的古城依然激发我回想那个战马嘶鸣的时代,是隐约矗立在草滩上残破的土墙。这样的土墙,让我想起了距此处不远乌鞘岭上现存的汉代、明代土墙,它们有一个更加大气且统一的名称——长城。

只不过,再坚硬的土墙,也被时间之手肆意倾圮,被荒草与尘埃深深地掩埋。


这两年再去松山,则是扶贫了。精准扶贫工程启动后,每个单位都确定了帮扶村,每个人也都有固定的帮扶户。我们单位确定的帮扶村是天祝大红沟镇东圈湾村。这个村的大部分农户移民搬迁后来到了松山。

我所帮扶的那户人家,原来就住在大红沟东圈湾村。

东圈湾村一个处在祁连山深处的山村。

处在祁连山北侧的东圈湾村,四周列列群山,巍然耸立。而在群山之间,总有一块块高高低低、面积不一的土地,地理学上,叫台地。东圈湾村就在群山上的一块台地上。

这是一个以牧为生的藏族村落。破旧土房三三两两坐落在台地上,这里没有基本交通、没有基本医疗、没有基本的国民教育。一句话,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几近与世隔离。有的只是牧牛、牧羊后村民的茫然满足。以至于山间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谋求生活改变的进取劲。人们所遇到的许许多多困境,不是主动解决,而是被动的去到山下的大红沟寺禳解。

我所帮扶的那户人家姓李,家里除了老母亲,就是夫妻俩和一个儿子。老李看山去满脸沧桑,实际年龄不大,今年也才50岁。女主人和他年龄差不多,当时实在忍受不了山里的贫困生活,抛下丈夫和儿子远去了。

这两年政府下大力气将包括东圈湾村在内的山上农户移民到了山下,松山就是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移民安置点。

东圈湾村的村民下山后被分别安置在德吉村、达秀村、秀杰村、黎香村、华吉塘村5个行政村,各村统一规划建设了59.8m²、80.2m²、97m²等6种户型住房。村上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等村级服务中心。


我的帮扶户老李就在黎香村安置点,他利用政府提供的30年免息贷款购得59.8m²住房一套,房子里水、电、暖、厕所一应俱全,也没怎么装修,添置了几件家具就住了进去。儿子李生赟就近在镇上免费上学,今年上了高职。全家三口加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并且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病的母亲陶梅香有个头疼脑热随时可以得到家庭医生医疗服务。

顾名思义黎香村是一个以藜麦种植为产业龙头的村子。移民搬迁后,县上整合了耕地、草原,建起了养殖暖棚、食用菌棚。农户自愿根据自家情况选择种、菌、蓄等致富方式。

帮扶户老李考虑家里没有多余劳力,将耕地租了出去,自己就近打工养家。

我这次是随单位十九大五次会议精神宣讲团去的。去的时候,村上落满了雪,好几位村民正在清扫村广场上的雪。来听会的村民穿的都挺洋气,个个透出一种自内而外的精气神,看得出日子过的都挺不错。

到了这里有一种切身体会,移民搬迁工程不仅仅是一次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开始。到了这里,每一户都注入了谋求更好生活的动力,想尽办法在改善生活。

这是一次真切的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清单看,每一脱贫户落实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卫生安全、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及社会救助、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共9个大项56个子项的政策扶贫内容。我和几个同事开玩笑说,这次对帮扶户的入户了解,甚至比对自家情况还要清楚。

听完报告的村民正在领取单位免费为东圈湾村学生赠送的爱心包,祝愿他们的下一代好好学习,也祝愿东圈湾村的村民开始全新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