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书?
1
正在翻译的一本书被砍了。
原因是我拖太久,版权许可合同到期。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
这本书有不错的内容,可要一段不落的翻译,就有些为难。
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几万字的论文,核心内容不过几页纸,剩下那些都得凑,是废话。
书更是如此。
所以,中途有过放弃的想法。
现在好了,任务清单长期霸占榜首的一项划掉了,不用再去担心。
2
一本书不值得全部翻译,所以翻译会陷入枯燥状态。
这时候还会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书,又动起换书的念头。
心里会想,如果没有手上这本,那该多好。
可一旦项目停了,原先看着好的那几本,究竟要选哪一本来翻译?又陷入纠结。
3
刷牙的时候,还在想着这事。
要不要翻译那本财产法的书,写得简练,比停掉那本好。
可是,还会碰到“几页纸”那种情况吧。一本书总会有废话。那时,会不会又讨厌起来?
为什么一定要翻译一整本书呢?
或许,可以按上次跟编辑说的,直接编译不是更好?还能取众家之长。
可是,为什么要做一本书呢?
或者,为什么要书呢?
4
这个想法让我有些吃惊。
是啊,现在我们还需要书吗?
如果不是有条线索,像小说那样,一串到底,为什么还要把众多信息强行凑到一起?
短小精悍的文章不是更好?
或者像维基百科,把信息做成发散的立体结构。以超链接架起来,也蛮不错。
就比如词典,超链接加搜索,胜过纸质版无数。
为何那么多词还要挤在厚厚的砖头词典里,让人费时费力的去找寻?
5
那我空余时间要做点什么呢?
书籍承载着体系化的梦想。无论是写书、译书,都是这梦想的表现。
求学期间,我曾尝试编辑自己的教科书,那是“体系教科书”的梦想,就如王泽鉴或史尚宽或我妻荣。
后来我写毕业论文,翻译理论书,也都有这种意思。
我也写文章,几年下来,大概有几十万字了。
可是我还是想写书。
或许是在刻舟求剑?
世道变了,信息承载方式早已多样,我还在固守传统形式。
电子化形式不是更好?
6
或许书的表象之下,我只是对体系化的信息有种偏好。
体系化的追求是一种认识事物全貌的欲望。跟八卦心里没太多区别。
只不过,知识这种信息显然枯燥,喜好这种信息的人也容易变得乏味。
不如八卦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情绪和欲望,犹如大麻般爽。
既然书只是形式,那为什么还要坚守?
为什么不做个app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