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反馈

2022-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锋言峰语

前置思考

请阅读关于游戏心得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简书作者石可的总结“给自己一些可量化的正反馈”,写到关于玩游戏一些体会,具体如下:

小时候玩过一款游戏叫心跳回忆,玩家控制的男主,把他从一个学渣逐渐培养成一个学霸,最终抱得多位白富美的游戏。

当时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在游戏中,男主的学习成绩这么容易提高呢?

只要每天设定好学哪门学科,基本上坚持1-2个学期,就能从班级垫底冲到年级前列。

后来在大学里接触了不少网游,其中大多数游戏中,都包含枯燥练级或者练技能的内容,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无论是最早“学霸养成类”游戏,还是后来的打怪练级,在游戏的时间中,玩家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处于哪个水平。

系统通过等级、经验值、属性等多方位可量化的指标,来告诉玩家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即便是刷怪这么枯燥的内容,玩家只要稍作计算,就可以知道自己这么练下去,大概几个小时候可以升一级。

这就是游戏给予玩家实时的正反馈。

但是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现实中我们无法实时获得正反馈。

在读书时,可能还有单元测验,月考等方式,让我们定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但工作后,我们很难了解自己究竟成长了多少。我是不是做项目更得心应手了,在给领导汇报时是不是更从容不迫了。

这些需要靠积累慢慢成长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实时的正反馈,则很难建立起信心。

因此,我们不妨为自己的一些定性目标,找一些可量化、高频率的正反馈。

例如想减肥,不妨买个可检测体脂率的秤,每天运动完之后记录一下变化;想练习写作梳理思路的,不妨每天上简书写点内容,读者的点赞就是很好的正反馈。

把自己生活中的目标量化,这样每天都能像当初打游戏时充满了兴奋和斗志。

Q1:什么是量化反馈?

 A:

1、量化反馈,是一个组合概念,量化+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概念,指的是:将系统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过程。

例如,你生产出一个产品,用户给出的使用意见,就相当于反馈。

例如,前置思考中,游戏中的经验值、等级、属性等,也是反馈。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正反馈,这很好理解,用户爱用是正反馈,用户吐槽是负反馈。

你任何一个决策,任何一个行动,都要用效果来衡量,是否体现出了效果。质量和效率能否提升,这都要通过反馈。

量化,采用的是数学学科视角。一个学科科学性如何,数学化程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参考。例如,如果学科结论,主要定性,而不能量化,那么那个学科发展还比较滞后。

对于个人自我成长,如果不能相对量化地评估,自我是否成长,成长速度如何,则很难再采取下一个阶段行动。

例如,你的成长目标是养成好习惯,那么用量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目标,就会追问下去,要养成多少个好习惯?

是1个,还是3个,还是10个?为什么是1个,3个或是10个?如果养成100个习惯会怎样?量化思维促进这种自问自答,会有力推动我们深度思考。

组合起来,量化反馈,指的是:

遵循成果导向,量化评估输出,反馈给输入,从而更精准辅助决策的思维习惯。

2、量化反馈是自我成长框架的核心概念。

成长中提到的“自我成长逻辑图”,有若干关键概念,包括资源、学习力、输入、输出等。量化反馈,也是其中关键概念,居于框架核心。

“自我成长逻辑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持续改进闭环,其关键就在于“量化反馈”。

虽然人生有很多事情不能完全量化,不能像学校教育中考试,给出一个分数,但能否使用“量化反馈”,争取至少部分量化,让反馈更精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成长速度。人与人之间差距,由此拉开。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学校有考试,这种外力帮助我们量化反馈。而大多数人生阶段,没有外力帮助我们量化反馈。因此,我们要培养为自己量化反馈思维习惯。

反馈越准确,不管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反馈越快速,调整就越准确,也就越快,就更容易坚持,成长也就越快。

Q2:怎样运用量化反馈?

 A:

1、结合定性和定量判断。

很多人喜欢定性判断事物,比如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什么类型事物;这是好的,那是坏的。

这种定性判断很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整体地判断事物,抓住事物主要矛盾。

但由于事物充满灰度,人性具有多个侧面,每个人都是好与坏混合体,每件事都涉及诸多细节,简单粗暴地贴个标签,不敷使用。

尤其是需要对一些事物,做细节上比较,定性判断往往就捉襟见肘了。

比如说,关于成长的判断。

你今年比去年进步了多少?

你本月比上月进步了多少?

你本周比上周进步了多少? 

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

当判断周期较长时,你还容易定性判断。比如说,今年比去年有进步,而不是停滞或者倒退。

当判断周期较短时,定性判断就不够了,我们得更具体、量化地去判断。

比如说,今天比起昨天,1000米跑步用时缩短了5秒;早起提早了5分钟,能够在闹钟响之前起床;共读了50页书,多读了10页等。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将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相结合,尤其是平常没有定量判断思维习惯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马上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要定性判断,什么时候要定量判断?

一篇文章的建议是,从两个方面来判断:

一是必要性

定量判断,是否能够带来比定性判断更多价值?对于我们决策是否有促进作用?

比如说,当我们判断是否要坚持做一件事时,定量判断,往往就有很大价值。原因在于,量化出来的细微进步,能提振我们信心。

二是可行性

如果定量判断具有必要性,我们就要尽可能定量判断。但由于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因此只能是去争取。如果无法获得精准数据,也要有模糊量化。

比如说,评价一件事发生可能性,虽然你无法获得准确概率,但也要求自己主观去估计:

发生可能性小于30%,在30%-50%之间,或是50%-70%之间,70%-90%之间,还是超过90%?

这就比是否有可能发生这种定性判断,对我们更有指导意义。

总体来说,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而要综合运用,根据目标、个体所出的阶段,以及量化难度,具体而定。

比如说,个体目标是提高写作能力。

在输出中,有提到,如果是刚开始练习,"写,就对了”。

初学阶段,主要解决从0到1、从无到有问题,应该定性地看,只要有写,就是零的突破,性质就已经开始转变。

这个阶段,性质改变比做得多好更重要。我们不用刻意追求写的篇数,每篇字数,每篇质量分等。因此,要以定性判断为主。

写一段时间后,就要开始给自己量化,当然这也要分阶段循序渐进。例如,先可以量化篇数,接着再量化字数,最后再量化质量分数。

2、培养量化反馈的习惯。 

量化反馈作为一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你有这个意识之后,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而需要我们刻意练习和培养。

要掌握量化反馈,首先要学会记录。有记录,才有数据,才能量化。

时间管理中,提到一个案例,供读友们参考。

某公司董事长,十分肯定地对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他的时间大致分成3个部分:三分之一用于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业务;三分之一用于接待重要客户;三分之一则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而后,根据德鲁克建议,每天记录各项事务花费时间。

实际记录六个星期后,与此前董事长估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上述3个方面,董事长都没花什么时间。

原来,董事长说的三类工作,只不过是他认为“应该”花时间工作而已。因此,他的记忆告诉他,已将时间用在这三个方面了。 

六个星期实际记录,显示他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调度工作上了。

比如说,处理他自己认识顾客订单,打电话给工厂催货。顾客订单原本可以顺利处理,由于他的干预,反而弄得不能准时交货。

这份时间记录是由他的秘书记下来的,当秘书把记录送给他看时,他简直一点儿都不能相信。

后来他的秘书又确实地做了几次记录,他才相信自己估计靠不住,开始相信那份记录真实性。

上面这个案例,读友们应该可以感受到,那位董事长凭记忆做的定性判断,实际上对他的决策产生显著误导,而通过秘书客观记录,才得以纠正错误。

当今时代,有很多记录工具。

比如说,很多APP具有自动统计功能,可以自动统计工断次数、时长等,能够减少我们很多工作量。 

如果能找到这些工具,我们要充分运用。如果没有,而记录又有较大价值,超过记录成本时,我们也要进行手工记录。

就加速自我成长而言,记录自己情绪、反思、灵感等,很有价值,以前我们是写纸质日记,现在我们还有更多选择。

一个会记成长日记的人,比一个不会记成长日记的人,往往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不足是什么,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极端如柳比歇夫,每天记录每个事件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比对年度计划,进行每周、每月、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

柳比歇夫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一辈子达成也许别人几辈子都做不到的成就。 

每个人都会加减乘除,但每天能通过记录、量化反馈并调整,作为一辈子习惯的人,则少之又少。

量化反馈是最简单、最有威力,却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常识之一。培养这种思维习惯,每天运用,我们就更有条件获得复利。

3、量化预测关键转折点。

据说爱因斯坦说过,“疯狂就是重复做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用量化反馈来分析这一议题,就是要思考“什么样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会出现“3分钟热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点上想不清楚,缺少工具。

比如说,写作,写多久才能提升写作能力?

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每次写法,你可能写了一段时间,却感觉不到与预期匹配的明显进步。于是,很多人写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到收获,就停止了。

针对此类问题,建议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量化预测。

《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任何一个领域,要成为专家,通常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

10000小时并不是一个精准数据,与领域难度、个人天赋练习方法、跟进系统等多个因素相关,人与人之间会有较大差异。

但至少,10000小时数量级可供我们参考,

比如说,即便是天才,也至少要花1000个小时;即便是庸才,也不会超过100000个小时。在此范围内,就是每个人的能动空间。

用量化视角来判断,我们就可以提高延迟满足能力,增强坚持下去的动力。

二是及时反馈

事物通常很难即时反馈,比如说,写了一篇文章后,马上就能知道写作能力提高了多少。

但有些领域,能够做到即时反馈,则影响就会很显著。

比如说,正向来看,一对一练习,教练可以马上指出正确或者错误之处,这是即时反馈,效果通常不错。

比如说,负向来看,游戏中每一次升级打怪,数值等都会马上变化,容易导致上瘾,严重会出现海洛因效应。

对于成长这样有难度的事,通常不容易做到即时反馈,但我们可以争取及时反馈。

成为专家是方向,但我们可以采用还原法,分解出很多中间节点,变成我们观察信号。

比如说,练习写作,我们运用量化反馈方法,可以采用多个指标,来诊断练习效果。

例如字数,以前写100多字都有困难,现在能写上1000多字。

例如速度,以前写一篇干字文要很长时间,现在半小时搞定。

例如文采,以前文字毫无文采,现在离专业水平却近了一步。

这些观察指标,同样也可以用来指导、确定我们训练方式,从而达到精读君所说的重温效果:让练习,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些变化,通过花样练习,提高坚持时长。

当然,重复正确做法的枯燥、无聊,仍然很难避免,我们仍然要有足够耐心。

总而言之,量化+反馈,是强大认知工具。

运用得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判关键转折点,从而做出优质决策,而不会浅尝辄止,轻易放弃。

后置思考:

①量化反馈为什么已经成为,或者没有成为你的本能思维习惯?

②如果让你运用量化反馈来加速成长,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推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