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真不如一个孩子
中午吃饭时间,按照惯例我先吃完,再喂吃饭不老实的嘻嘻,我去电视柜下层找到情绪管理的两本书,我决心陪嘻嘻看书,边看边吃。
因为他只有在看书和看《小猪佩奇》时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这样才好喂饭。
我问他想看那一本,他拿起的这本书名是《我不乱发脾气,好好地说》。主要内容是可爱的小兔子总爱乱发脾气,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导致她耳朵消失了,她到处寻找耳朵,不小心掉入了河里……
可是,一只小河马正在河里游泳,小兔子恰好就要掉进河马张开的大嘴里,要被小河马吞掉了。(哪儿有这么巧的事儿,这故事真就只能骗到小朋友。)
“妈妈,那怎么办?妈妈,那怎么办?”
我转过头看了一眼红了眼圈的嘻嘻,眼泪在他眼里打着转。他的语气里满是担忧和难过。
或许,小兔子乱发脾气的行为让他联想到了自己这段时间也是这样,可能,他仅仅只是一个喜欢小兔子的小朋友,不忍看见自己的喜爱之物受到伤害。
无论怎样,此时嘻嘻担心极了。
我赶紧把嘻嘻搂在怀里,接着讲:
没关系的,你看,小河马的奶奶在河岸上,大声对小河马说:不要把它吞了,那是小兔子,不要把它吞了,那是小兔子……
嘻嘻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我抬起手,帮他擦了擦眼泪。但他还是有些难过,有轻轻的呜咽声……
我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欣慰。
我两岁七个月的小天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展现了他的善良。如今,他那宝贵的同情心,正如珍珠一般在我面前熠熠生辉。
我想起我讲《老王》这篇课文时,一群孩子根本体会不到那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难,在下面一直嗤笑着,我想,我没把背景讲好吗?情景没创设好吗?
我不知道,我只清晰地记得那些孩子的笑声,那天那么刺耳。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总是像天使一样,他们带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来到我们身边,他们的言行映照着大人的丑恶和不足。谁说成年人才能教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也在教我们。
昨天,又是吃饭时间,我要招待一大桌客人,嘻嘻在旁边的麻将桌上扔麻将,我想快点阻止他这种粗暴的行为,我端了一杯平时不让他喝的碳酸饮料过去。
“嘻嘻,你不扔麻将,妈妈给饮料你喝。”
“好吧。”嘻嘻的口头禅又来了。
这时,坐在旁边的一个六岁小女孩说:“啊,这样啊……”
我听出她语气中的不认可。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呀?”我弯下腰温柔地问小女孩。没办法,看到这么美丽又可爱的小女孩,不温柔都不行……
我想听听她会怎么解释。
“嗯,不能打不能骂,要耐心讲道理。”
“像我这样用条件交换是不对的,是吗?”
她点了点头。
她感觉到了,我在用条件交换孩子的正确言行。这是不对的,敷衍的,而我明知不对,还常用这招。
早在许多育儿书里看到过类似的案例,“你吃青菜妈妈就给糖你吃”,“你自己去喝水妈妈就给你看电视”……
这其实是很愚蠢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坏习惯恶性循环。下次再用什么条件来交换?
你不吃糖,妈妈就……
你不看电视,妈妈就……
我想不出来。
我是一个多么放任自流的母亲。明明知道不对,竟然还多次用这招。
这小女孩内心的秩序感究竟来自哪里?我陷入思考。论教育背景,她的爸妈学历很普通,高中或者初中吧。她就读的学校也普通,就在我们镇上读小学一年级。
这样的孩子不是在映照我们大人的丑陋吗?我们偷了一会儿懒被发现了,我们做了一件错事被揭穿了……
反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