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书不一样,也可以把它定位为工具书,一本帮助读懂文学经典的工具书。这本书从剖析经典文学作品入手,先从特殊性到普遍性,找出经典文学作品共有的文学套路和写作惯性,然后再反过来,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用这些文学套路和写作惯性来理解文学作品。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一旦我们学会了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共性的方法,我们就掌握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底层逻辑。我们从此可以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并获得文学经典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既赋能当下,又积淀未来。
换句话说,我们看起来毫不相同的故事中,在文学家的眼中却是很相同。他们看穿了作品,也看穿了人心。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一些场景、人设、事件等反复出现,它们都有固定的含义,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套路。如果我们能掌握了这些套路,阅读时就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轻松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
【内容精华】
1.吸血鬼故事的精髓
吸血鬼,甚至整个文学作品中所有怪物背后的隐喻:剥夺别人,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吸血鬼从来就不只是吸血鬼,不要被他们的尖牙和披风骗了,吸血鬼的精髓在于:利用别人,实现自我,否定别人的权利,把自己的欲望凌驾于别人的需求之上。
作者认为,只要自私的念头伴随着人类,吸血鬼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2.探险故事/冒险
探险的要素是什么?包括一名骑士、一段险路、一个圣杯,至少还要有一条恶龙、一名邪恶的骑士和一名可人的公主。
探险还需要的必备要素:探险者、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开理由、途中的艰难险阻、要去的真正的理由。其中,公开的理由和真正的理由,永远不会是一样的。
冒险,是指故事中的人物为了某种欲望,要到达某个地方,实现某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人物会历经艰难险阻,可能实现了目标,也可能没有实现目标,但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欲望有了重新的认识,受到了教育,完成了蜕变。所以,冒险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对认知错位的纠正。人物发掘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欲望,代替了显意识中的欲望,重新认知自我,完成蜕变。
《西游记》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故事,冒险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错位,主人公以为自己是去取经,其实他们追寻的是个人成长。懂得了这个,我们就能回答那个一直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孙悟空不一个筋头云把真经取回来呢?答案就是:不历经艰难险阻,就不能真正认知自我,获得成长。
3.伟大的莎士比亚
对于作家来说,最易引用且值得引用的那个人,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甚至还没有阅读过,就已经知道他的名字与戏剧作品的——这个人,只能是莎士比亚。
4.神奇的《圣经》
为什么要塑造“基督式人物”?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想借此立意。如果人物的牺牲与基督那最伟大的牺牲非常类似,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胡更大。也许,这与拯救某人后者拯救人类有关。也许,这意味着希望,或者是奇迹。无论如何,作家有自己的用意。意识到他把一个任务刻画成“基督式人物”是深入理解故事的一个起点。
5.关注天气
当你打开一本书时,还是先看看书中的天气和日期吧。下雪或者下雨,冬天或者夏天,任务在发抖或者出汗——每一种现象后面一定都蕴藏着某种特殊含义。文学作品中各类关于天气的描写,除了情节设计,通常还要烘托气氛,暗示意义,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效果。
6.神话
神话在塑造我们的文化的同时,也被我们重新塑造,重新改编,这一过程让故事成为我们观察世界、观察自我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不仅神话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灵感,文学创作同样也能反哺神话。
7.烙印
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有某种深刻的烙印时,我们要记住:烙印不仅关乎人物外表,还包含着更多:烙印中可能隐含着人物的背景故事,也可能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隐喻,当然也可能是二者兼顾。
8.象征
同一作者的作品,不同读者会看到不同的象征意义。就像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一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象征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每个人的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正是因为象征意义的差异化,文学作品才能和每个人产生共鸣(和每个人的个体经验相契合,最后深深地打动我们),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共鸣,最后人人都从文学作品中悟出了属于自己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