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易》,良知即是易
这是《读易十四字诀》的最后一篇,但其实更应该是第一篇,因为它要回答的是:
一、现代社会,有必要学《易》吗?
我爱人是反对的,因为她怕我变得像个算命先生,整天神神叨叨的;
我同学是反对的,因为他怕我深陷伪科学的泥潭,错失了一生追求;
我老师是反对的,因为她怕我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耽误工作和前程;
只有一位科学界的前辈支持我:
若求心安,周易心经。
我感谢家人和师友,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你们莫不是为我着想,我怎不心知。但几十年浑浑噩噩,以小知为知,枉为人子、枉为人夫、枉为人师,我心不安。我心不安,便觉无家可归、无信可守,竟至失了希望,再无幸福可言。致幸福,于我而言,就是找到心灵的家、寻回我的信仰、看见人生的希望。万幸,我是中国人,祖宗竟然留给我们一部叫《易》的书,它并非天书秘籍,但却是一把钥匙,帮我走出了思维的困境,开启了全新的宇宙。
二、叔本华是我读易的引路人
这个标题的确是很不搭。叔本华从没有看过周易,但他看过佛经和梵经,他借助盲人摸象的寓言,让我听懂了两个道理:
世界是我的现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这两句话竟如醍醐灌顶,令我恍然大悟。过去一直想从书本里、从辩论中、从知识处找到真理、找到家、找到信仰,原来全走错了地方、拨错了电话号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类的无知,才是大知。信仰,不是知识可以告诉我的,而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而选择什么?《易》不能帮我决定,叔本华也不能帮我决定,普天之下的所有圣贤、所有书本、所有科学研究、所有大鸣大放,当然也包括所有教主、灵媒都不能帮我做出决定。世上只有“良心”能帮我决定应该信什么和不应该信什么,而良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这颗良心并不神秘,它只不过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我要做个人,做个真正的人;我要幸福,我要过人应该过的幸福生活”。这种自由意志,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有,这就是陆九渊先生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明白了这一层,再读华夏经典,五经四书、黄老庄列、管墨荀韩、离骚楚辞、孙吴韬略,竟然前所未有的清晰,诸子之间无论共同点、还是分歧点,桩桩件件,无不是在讨论:什么是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什么样的组织才能让大家过上人的日子?
三、明明可以做人,为何与禽兽为伍?
华夏文明,天、地、人,三才。效天法地,人居中央。诸子百家,核心就是一个“人”字。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也要一分为二:
人间的正道,就是做人、做个真正的人。这个道是恒道,也是可道之道。
什么是真正的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不知道。它就是不可言说之道。但我们给它起了很多的名字,这些名字指的都是一回事:仁、义、道、德、大、天、天理、太极、良心、本心、人心、道心。但从这些名字我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稍微能多一点信息含量的名字有两个:易、中。
于是我又回到了本文的起点,易学就是中庸之学,这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真骨血。这也就是我找到的信仰,心灵的家。
什么是天命?我们来到世间唯一的使命就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便是命中注定,这就是天命。并非有什么神秘的主宰者逼迫我们接受天命,是我们别无选择,难道你真的喜欢做个禽兽吗?
人有天命,天命就是我的本分,做我的分内事,更待何时。
四、乾坤之道,就是爱人如己、知行合一
乾坤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何自强?怎样厚德?老子讲:自胜者强;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为什么赤子之德,能得到圣贤们共同的称赞,就是心气专一。
(一)人和禽兽之别,就在是否“爱人”
坤卦,大地之象,慈母之象。老子三宝,慈为第一。
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墨家的兼爱,抑或是道家的不仁,分歧点是在“爱人”的方式上,共同点则非常鲜明,那就是“爱人”本身的无争议性。墨家和道家看上去更接近,也就是一视同仁;而孔孟则强调亲亲为大、爱有差等。谁更对呢?只有良心能告诉我们答案。
(二)爱人如己,无奈的选择
你若问为何爱人如己?我没有别的选择啊。我曾尝试过各种办法,想学会“爱”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学会“爱人”?最后发现,我只能通过爱己来了解“爱”的真实感受,将心比心,才能对他人感同身受,才明白何为“爱人”。“爱人如己”,这是一个事实,当然事实也是可能被推翻的,只是我还没有找到。
(三)爱人,先要学会爱己
爱己,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有贪念、有妄想,所以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颐》和《大过》讲养生,知止就是学会有“度”;《小畜》和《履》讲礼仪,自爱就要学会互相尊重;《中孚》和《小过》讲诚信,想少犯错就要管住自己的嘴;《贲》和《噬嗑》讲奖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欲火自焚便是天打雷劈。正视自己的欲望,要满足和发泄欲望,但要确立自己的止境,放下贪念、放下妄想,与自己和解,这就是“率性”。中庸讲:率性之谓道。这个道是可以言说的道。“止”和“度”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道,因为每个人的“止”和“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心能告诉自己。
(四)爱人,才是真的爱己
追求个体的幸福,常不可得,正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我们最怕的是什么?是绝望,是现实当中毫无希望的未来,也是现实当中无处不在的意外。《无妄》、《大畜》讲的就是“仁”才能真正成“人”。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有没有奉献自己、为别人付出的意志和能力。我们追求高尚、追求人格的健全完整,不是想得到上天的奖赏,只是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周易之中,小畜和大畜讲的很清楚。《小畜》能够带给我们礼制化的生活,但是躲不开“师”、“比”的矛盾,逃不掉“姤”、“夬”的必然。只有《大畜》才能解脱《无妄》,易曰:何天之衢。这才是孔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易学中讲《损》、《益》矛盾,讲《谦》、《豫》间的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讲吃亏是福,只有真的跳出了小我的斤斤计较,心甘情愿地为别人付出,心甘情愿承受“爱人”所带来的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实现大我。这才是幸福。
(五)真的有超越功利的“奉献”和“付出”吗?
不知道。我只知道凡事有个“度”,而这个“度”要在心里磨。心里磨舒服了,也就心甘情愿的去做了,心里不安,就不会心甘情愿去做,你说这是超越功利,还是遵循功利,我不懂。我只知道“心安理得”。《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致中和,就是在心里磨到至善。
(六)做得到,才是真信。知行合一也不过是一个事实。
乾为至刚,明明不可为,亦要为之,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信”,自强不息,就是百折不挠。遵循乾卦精神会导致固执己见吗?有可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个人的信仅仅是一个人的选择,只有依托“爱人如己”才能纠正偏失;反之,践行爱人如己,则须知行合一、百折不挠。
孔孟的亲亲,墨子的兼爱,老子的不仁,谁对呢?不知道。我只知道知行合一,信,就去做,不做,信就是假的。《大学》解释诚意:毋自欺、必慎独。孟子讲:所不虑而知,其良知也。这个良知是生而知之吗?不知道,因为我不记得三岁之前的事情了。但是我知道什么是“不虑而知”,就是表里如一、心气专一、知行合一。直心为德,不违心、不亏心,堂堂正正做人便有浩然之气,养气就是养心,养心就是实事求是、做良心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自欺欺人,这就是功夫。天长日久,良心所主宰,自然不虑而知,这就是致良知。
读懂乾坤之道,也便明白致良知的功夫不在打坐、静修,只是在爱人如己、知行合一处用功,在致中和上使力。
五、既济、未济,便是本末终始
《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修齐治平,不是建功立业
过去读《大学》,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这是最大的成就。可是看的多了,才发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哪里有什么成就。
常听国学讲座: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不朽。
刚开始,也觉得有道理,当下推崇王阳明、曾国藩,也是因为他们实现了三立的标准。但细思极恐,所谓三立,于民何益、于国何益、于天下何益。人,永远只能对具体的人产生情感,无论是爱国还是爱人类,都是一个个具体生命之间的情感联系,若是自己的建功立业,换来的是生灵涂炭,人心何在?
(二)修齐治平,就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
无德名、无勇功、无巧言,唯问心无愧,亦可不朽。
修齐治平,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修身是回家、回到心灵的家中,心中有信、不偏不倚,这便是个人的良心;自己能够身体力行,或许能够鼓励感染家人一起努力,互相关爱,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这就是家庭的良心;如果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都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敬业爱岗,各尽其职,为他人着想,为自己负责,这便是天下的良心,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希望。修齐治平,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三)修齐治平,只有进行时
既济、未济,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我们能把握的永远是每一个真实的当下,所以幸福即是当下,只要每一个当下,“毋自欺、必慎独”,我们做到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幸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