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时常自省
不忘初心,时常自省
有了生命自觉,人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握并创造自己的命运,朝向自我实现。
——郝晓东
对于写作,我是没有基础的,算是个“小白”了。怎样才能跟上这个队伍,不掉队呢?怎样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呢?怎样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事事“勤”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俗话说“勤能补拙”,也就是说“补拙需勤”。勤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即善于观察到生活中有关教育的信息。我既是老师也是家长,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时候逛街或者路上会遇到陌生人与孩子间的对话和行为涉及教育问题;虽然放假在家,也保持着与学生们的联系;有时候刷抖音看新闻也会获得一些关于教育的信息……只要我用“教育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这个是世界到处存在着与教育相关的信息。
心到,即我们要用教育的理论去思考问题,用教育的理论去解决问题。那么教育的理论哪里来?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方法,阅读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捷径。曾经我读过一些书,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管建刚的《一线表扬学》、何捷的《班主任救急50招》、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等等。乍一看,好像读得还不少啊!可是这个“曾经”是曾经到十几年以前啊,十几年读不到十本书,一年还不到一本书啊,想一想这样读书,怎么能有收获呢?一边读着,一边扔着,读完了也就“完”了,“心”怎么会到呢?
对于初学教育写作,我觉得一定要研读一两本教育经典,边读边记,边思边用,书中的重要思想理论要牢记于心,有能力可以背下来。像小学生背诵日积月累一样,把搜集整理好的理论打印出了,每天背诵一两条,坚持两个月,这时心中一定会有教育理论了吧,写文章自然就会顺畅得多。
手到,即勤动笔写,勤打卡,强迫自己写。写比不写好,写多比写少好,写精比写多好。首先我们要写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一点点提高要求。写的过程,是练习的过程。“练习,是怀着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有意义的意识与意图,来反复参加某项活动。”(《练习的心态》)既然自己主动想学习教育写作,那么就要反复写,不停写,努力写。在写起来时,就是在写好的路上,就是向写好的目标迈进一小步。
反复“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管建刚
管老师水平高,当然改一改就成功了。而对于我这样的笨人,那是需要“磨”的。
课需要“磨”。记得第一次讲公开课,上课的每个环节,每一句话,甚至什么时候什么表情,语调如何,都反复琢磨,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磨”了几节公开课,家常课也就上好了。习作需要“磨”,曾经为了让学生写好习作,我一对一,一遍一遍地指导,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写。“磨”了几篇习作后,学生的作文写好了。
“磨”是个摧残人折磨人的过程。我坚信泰戈尔所说:“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让我们灵魂的觉醒。”写文章,我习惯用笔写在纸上的,可是那样写出来就很慢,手写一遍,再打一遍多费劲。于是,我尝试码字,这个过程很辛苦。刚开始打字,不熟练,看着键盘,忘了思路,想起来思路,又打错了字,删掉,重打,错了,再删,再打。有时候,一句话反复打好几遍才出来,然后傻坐在电脑前想下一句写什么呢。一篇五百字的短文,耗费快两个小时。你说磨人不?
“磨”,重点要从写好一篇文章开始。选定一个题材,起草一篇文章,先自己修改,逐字逐句地修改,从题目到结尾,从词句到段落,直到自己认为表达清楚为止。然后请他人点评后再修改,小组成员点评,点评员点评,找同事点评,每个人点评后都修改一遍。这样的“千改万磨”,怎么会不出好文章?如此“磨写”几篇文章,定会有收获。前几天听了王崧舟老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讲的《梅花魂》,怎一个精彩了得!据说这节课团队经历了一个月的备课时间呢,这不也是磨出来的吗?“宝剑锋自磨砺出”,文章优秀磨出来!
持以“恒”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打一次卡不难,难的是天天打卡。昨天计划是晚上打卡,可是没想到晚上有事(一个长辈过生日不得不去)。那么昨天的卡就没打成,只能跨了一夜,在第二天的凌晨完成。诸如这样的事情一定还会发生,怎样应对?为了打卡而打卡,草草应对?还是坚持本心写下自己的内心?我想,在不忙的时候,或者有灵感的时候,多写出几篇文章以防万一。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即使是荆棘丛生,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才会看到繁花遍地。
三天的打卡困难重重,迎难而上才是良策佳计。未来每一天不忘初心,时常自省,发现真我,纠正瑕我,朝向梦想,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