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演讲匆匆

演讲||国学——我们还有底气称自己是“文化人”吗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94人  如烈火如止水


演讲||国学——我们还有底气称自己是“文化人”吗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演讲人xx。

刚刚在后台的时候,我想起了几天前在朋友圈里流行起来的一个游戏:收到多少个赞,这学期就读多少本书。大家的目标明显得到了大众的支持,没过多久就累计了几十个赞。我看了之后,也挨个为他们点了一个赞,另外又帮他们截了一个图,打算期末的时候再问问他们有没有看完那么多的书。我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不愿意相信他们,而是在我们身边,总是有许多人喜欢在书桌上码着一摞书说要屯着慢慢看,很多人在新学期伊始的时候立志要读几十本书,一百本书。可是,到最后真正兑现诺言的,寥寥无几。

囤积了那么多书的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读书了?一天?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我记得宋朝诗人黄山谷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我们的模样一定已经不忍直视了。

但是我记得小时候自己也是很爱看书的,我还记得自己参加过学校的背唐诗比赛,还是唯一一个把一百首古诗全部背下来的小孩。可是现在为什么连在路边报亭里的读者、意林都舍不得买来看了呢?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我每天仍然在海量的阅读,只不过是对着手机屏幕,看一看娱乐圈里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网上又发布了什么神乎其神的帖子,再关注一下我喜欢的明星最近有什么行程……好像手机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让人目不暇接,哪还有空读书呢。回首过去的一年,自己读过的书真是屈指可数。

我产生了危机感,但还是不停的安慰自己:就算手里没有书,也不是不读书阿。我可以找几个关于读书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出版社的微博,同样是在阅读啊。可是实践证明,网上洋洋洒洒的文章,质量总是参差不齐,却无一例外地有着诱人的标题,诱惑着你的点击量,读完之后,一番感慨,却一无所获。更重要的是,这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取信息,引发感悟,但是终归承载不了厚重的灵魂。往往是一口鸡汤灌得我们斗志昂扬,可是当鸡汤下肚,打了一个隔的工夫,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毫无起色。这些戳中内心的金句,终究无法提供能够改善生活的实质性指导,偶尔读一读可以怡情,然而,多读无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科技元素,生活越来越便捷,我们的思维却越来越怠惰。在座的各位,我们都是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可如果我们每天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还有底气称自己是“文化人”吗?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然而我们只顾获取信息,却忘记了真正的国之瑰宝。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还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弘扬。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王羲之那盛大的兰亭集会,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心里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世外桃源。

白岩松谈到读书时这样说道:“如果没有阅读,你会走到死路的尽头。而在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会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所以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再也不敢轻视国学经典的分量,开始广泛的阅读,并且从中我发现,其实阅读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相反,我们读得越多,才越能发觉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狭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气质、谈吐、境界,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陶渊明的诗歌里寻找君子的隐逸,在苏轼的奔放里学习逆境中的淡定,在关汉卿的留连中抽取洁净的血液,在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之下,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洗礼,然而这种洗礼和愉悦,却是任何网络资讯都不能带给我的。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风靡一时,与其他带有娱乐性质的节目有所不同,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陶冶,让我们在诗词当中享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并且从它的收视率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对文化精粹十分热爱的,只不过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被更多科技元素所填充。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把握住前进的脚步,快步慢行,时常体会国学精粹之韵律,让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