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读书,学习凡人闲文!傅申1980。

《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十九)相继离世

2022-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妞

父亲和母亲从老家回来的年底,迎来了二哥的婚礼,虽然不怎么隆重,但也完成了二哥的大事,父母为二哥婚事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为此父亲还把二哥二嫂的合影给大伯寄回了一张,让他也高兴高兴,二哥二嫂同时还给大伯寄了一个大红包,虽然没有给大伯大妈当上名正言顺的儿子,但孝心不能缺席。

刚过春节,大伯身体欠佳,在本地治疗无效,玉柱和洪勇把大伯送到了南阳医院进一步检查,就被查出了肺癌,立即住院治疗。得知情况,我父亲能做的就是把当月的工资寄了回去。

我们家的模式一直是母亲的工资用于全家生活开销,父亲的工资除了自己零花买书之类的开销,其余的用于存款,可是办理退休后,父亲的工资只有370元,替代率不足70%。自从大伯生病,父亲发了工资只留下零头,整数按月寄给大伯用于治病,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十个月后大伯不治而亡,享年66岁。

孤苦无依的大妈被二女儿玉柱和女婿洪勇接到了学校居住,老房子让远房的四哥居住打理,暑假里大女儿玉洁再把大妈接到农村过夏天,寒假在学校居住,楼房条件相对方便一点,大年初一玉柱一家三口去婆家,其余的时间都陪着大妈。相比于其它农村老太太,大妈的晚年生活相对安逸,幸福而稳定。

玉卓哥在襄樊的养牛事业稳定后,就把二伯和二妈接到身边居住,平时和几个孙子住在市区的楼房里,偶尔也到郊区的牛场走走看看。大女儿离襄樊比较近,来去都比较自由方便,二伯和二妈过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二伯七十岁那年一天夜里,在睡梦中离世,可能是突发心梗导致的。遗体被运回到了农场安葬,这让父亲打击很大,三兄弟从年轻就天各一方,生活都稳定下来了,却一个个都离开了。父亲最放心不下的是他无比尊敬的大嫂,但他能做的也只是每年春节给大妈寄过年钱。

自从电话普及以后,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妈妈先给大妈、二妈电话拜年,然后披衣坐在电话机旁等着侄儿、侄女们的电话拜年。我们这里和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往往一番拜年电话接听完,天还没有亮呢!

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年三十和初一早晨全家聚在一起吃饺子,初一中午摆宴席。大哥一家一直和父母住在一个院子里,比较方便,二哥结婚开始,父母就邀请二哥和二嫂三十晚上回来过年,初一也不让二哥和二嫂回去,一直到初二下午和姐姐姐夫一起回家——父母说二嫂是远嫁,初二不能回娘家,必须过完初二才能回自己的家。

姐姐姐夫一般年三十晚上去婆婆家守夜,大年初二才回来看望父母。自从二哥二嫂结婚后大年初二才回去,姐姐也凑热闹,和公婆过完除夕夜,大年初一便带着女儿回娘家热闹,一般到初一晚上,父亲便开始催姐姐回家:“玉玮,天不早了,你们该回家了。”“那我们一起走吧!”二嫂也提议和姐姐一起走,但被父亲挽留了:“他们回去,你们留下,明天下午再回去。”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我结婚,我们年三十守完夜,回自己家,初一再过来,初二去山南的丈母娘家。

父亲一如既往地给大妈既过年钱,二哥再加上一份,以我父亲的名义,让大妈从容一点,却遭到了大嫂的反对:

大嫂:寄了这么多年,也差不多了,人家有姑娘女婿,条件都不差,还不如节省的钱给老二补贴一下呢。其实她有自己的小九九,

二嫂:我们不需要老爹扶持,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是我们活该。二嫂向来不客气,说话有底气。

大嫂:就这么一个孙子,那就给孙子花呀!这才是大嫂的真正目的!

二嫂:猪宝宝,到奶奶那边过去。心想宋家孙子还有一个呢,女孩就不是宋家宝贝了?

……

自讨没趣的大嫂顿时不吱声了,那个时候我们刚成家,还没有孩子,我媳妇早就看不惯大嫂的作威作福,直接帮腔:“老爹不能重男轻女,哪一个都是你的亲孙子……”,从此以后,我媳妇用独特的方式制衡着大嫂,她的嚣张行为才收敛很多。

无论怎样,我家媳妇对几家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后来二哥和二嫂调到了基层工作,小侄女也到那边的子弟学校读书,但是无论六一还是孩子们的生日,媳妇一样不落,总是想办法把礼物带到基层连队,给小侄女的除了礼物,还有儿童读物。

二嫂虽然对大嫂的嚣张行为看不惯,但是她为人做事看得比较长远,她所在的连队最后一次批量招收农工的时候,还是想让大嫂纳入职工团队。刚开始二嫂想让我在机关那边活动一下,无奈我能力有限,又不在一个系统,二哥比较木讷,求人帮忙不是他的个性,无奈之下,二嫂亲自出手了。

当时二嫂所在的连队还是营级编制,7连的连长刘国成是二哥的同学,上高中的时候,婆婆的家就像他自己的家,因为和二哥的关系,刘国成的母亲和我母亲来往也比较密切,我家养了十几只羊,如果养料短缺,刘国成的弟弟都会把草料从农区送过来,他弟弟搞煤炭运输,偶尔我也会到我母亲家落脚,母亲也会热情款待。这么多年的关系,刘国成肯定会尽力帮忙的。

大嫂的户口不在基层连队,还是费点周折的,一番操作下来,大嫂的职工身份总算落实了,当年就分了一份土地,但大嫂提出了条件:

我只要工龄,不愿意承包土地。

也可以理解大嫂的担心,毕竟那几年农业不景气,承包土地不怎么挣钱,可是不承包土地,就无法保持职工身份,这让二嫂犯了愁,无奈之下,二嫂承担下来了。

我媳妇的娘家在山南的农场,对农场的农业模式有所了解,鼓励二嫂把土地留下来,但是她担心,一旦农业行情有好转,以大嫂的为人,指不定出什么幺蛾子呢,主张二嫂和大嫂签一份合同。可是二嫂想得更长远一些,求助于我父亲以家长的身份主持家庭会议,会议大意就是:

二嫂承包大嫂名下的职工身份土地,自负盈亏,挣钱,大嫂不分钱,亏损,大嫂不承担亏损;

大嫂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一部分养老金;

连队义务工二嫂自行解决,单位分发的福利给大嫂;

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大嫂退休;

大嫂和二嫂中途不得反悔;

……

家庭会议的效果远远高于合同的效果,从此大嫂坐在家里挣工龄,二嫂工作之余成为了半个种地人。虽然苦,也累,熬过两年的农业不景气,迎来了转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