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简友广场散文

李白(3)

2023-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人生老陈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701年诞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字太白,因族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常被友人们称作李十二。隋末兵连祸结,5岁的李白随其祖先从内地迁徙至蜀中,定居于今天名叫江油市青莲镇的地方。

李白的出生地和身世,历来争议颇多。李白本人也很少谈及家世背景,偶尔提及,也只提及远祖,违言近亲,闪烁其词。

估计李白父母读书不少,有些附庸风雅的文人气。据说李白七岁时,父母和他在庭院散步,院内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父亲随口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会意,接口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小李白心知父母有意考量他作诗的能力。他在盛放的李树前站定,稍稍思衬了会,从容接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欣慰之余,便以此句首尾两字作了儿子的名字。

其实,身世背景、名字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诗。与他的诗相比,王侯将相以及名利繁华都黯然失色。

李白发蒙读书,大概就在5岁那年。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写道:“5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六甲,是唐时的启蒙读物。不管怎样,李白10岁时,开始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初步了解华夏历史文化,广泛汲取百家的思想养料,在书海中尽情畅游。

有关李白少时发奋苦读还有个诗意的传说。

据说李白家住阴平古道旁,商旅不绝,人声喧杂,父亲为了让他静心读书,专门将他送到离家十多里地的小匡山上。入山后,李白不仅白天读书,夜晚也挑灯苦读。每到夜晚,当地的居民都能见到山上微弱的灯光,因此,人们习惯将小匡山称作“点灯山”。

除了小匡山,离江油市二十公里外还有一座大匡山。山势险峻,林壑深邃,风景秀丽,背依龙门山诸峰,下临清澈明静的让水河,西有天然溶洞佛爷洞相邻。李白少长时曾在那修业隐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李白似乎对诗歌这种体裁情有独钟。诗是山水日月乾坤天地,诗是恩怨情仇风雷雨雪,诗里包罗万象,别有洞天。诗给了他重楼宫阙,他让诗一醉千年,甚至万年。

作诗,除了丰富的想象力,还得有文字的爆发力,这些,李白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那首《夜宿山寺》就是佐证: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五绝,看似词句浅显,无一生僻字,却形象逼真地将一座屹立山巅、高耸云霄的危楼寺庙,以非凡的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十多岁的李白,夜宿山寺,站在楼顶,面对星汉灿烂的夜空,仿佛星辰触手可及,又不敢发声,担心惊动到了天界的神仙。就这般寥寥数语,便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少年人身在高处既恐惧又欢愉豪放的真实心境。

李白很喜欢这首小诗,因为多年后他游历湖北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时,作为登高感观,仅仅将上述诗篇的首句改成“夜宿峰顶寺”后,题写在了寺庙的墙壁上。

李白15岁时,开始学习剑术并热衷于求仙问道。他非常渴慕向往游侠生活:笑傲天下,行侠仗义,不问生死,只求快意;纵横四海,气吞山河,剑气封日月,杯酒泯恩仇。

我之前的篇章中早就提及,开元、天宝年间,道教十分盛行。巴蜀地区也不例外,尊道崇道蔚然成风。青城山、峨眉山等地都有著名的道场,李白家乡的紫云山、大匡山都有道观。耳濡目染之下,加上从小就喜读老庄书籍,他常出入道观,与道士交游频繁。

有一次,李白兴致盎然前往大匡山背后的戴天山拜访一位道友,谁知那位道友外出未归。他倚松苦等未果,失落之余写了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我们一向以为李白最好的诗是歌行体,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样的长诗,其实,他的七言或五言短诗,譬如十多岁时写就的上作,一样清雅凝练,令人叫绝。不过,天性旷逸的他,大多时候不愿拘泥于平仄对仗,他更愿意笔底生风,肆意挥洒。

其实,何止是诗,他的人生亦是如此。

世间横平竖直的规则太乏味,他不愿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更愿跃马扬鞭,仰天长啸。

其实,李白终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从青少年时就看出端倪。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具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策士以及酒徒等多种气质或行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进取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深受道家尤其庄子那种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理念、游侠作派本不相容,却主导着李白一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由此,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有别于其他诗人的形象:一袭青衫,衣带如风;一柄长剑,侠气冲天;一壶浊酒,狂歌高吟。酒气与侠气并存,诗意和仙风同在,纵马江湖,逍遥自在。

于是,就连举杯长叹、长歌当哭,都带着几分狂放不羁,加上悲天悯人之心,以及安定乾坤之志,这才是真实、立体、可爱、独一无二的李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