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伪科学心理学的陷阱,原来我们真的深陷其中(二)
昨天说道,科学是允许和鼓励犯错的,而反科学人士恰恰树立了“科学无瑕疵”的稻草人形象。
科学本就不可能无瑕疵,因为,科学家从来都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什么意思呢?
科学家用的是可观测事件,不会故弄玄虚,刻意讲出一个词让你想不明白,而觉得高深莫测。
这就是关于科学的一系列定义:符合可证伪性,完成同行评审,产生公共的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而且能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伪科学心理学,到底都来自于哪些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06138/c992a46b4daf1a41.jpg)
——见证与个案——
见证,是打开伪科学之门的关键之一。
比如卖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某某XX岁,XXX病,吃完XXX保健品几个月,治好了!”再附上照片。
这种方式现已被广告法所禁止,为什么呢?因为假药也能找到真案例。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一旦将案例罗列,见证之门就会被打开。
建议读一读《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大量的伪科学心理学,都是通过见证来推广的。
曾经有一种理论风行一时——孤独症,是源于童年时打了疫苗。
虽然打疫苗有百万分之几的概率患上孤独症,但家长开始拒绝给孩子打疫苗,从而导致大量的孩子生病甚至死亡。
看起来无害的理论和研究,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伪科学所带来的危害。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06138/19330dee0de0bc40.gif)
——安慰剂效应
伪科学最为致命的,其实是见证无效,非常重要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初看名词,没有什么感觉,不妨举两个例子看看:
抑郁症安慰剂效应的有效率达到百29%。也就是给抑郁症患者,随便来两粒药丸,告诉他这是独家的灵丹妙药,29%的患者会说这个药丸真的有效,吃完会开心。
十二指肠溃疡,本是硬性疾病,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安慰剂效竟高达36%,一样的道理。
所以,安慰剂效应导致大量的个案,是不能够被证明的。
——鲜活性效应
但凡抽烟的人,总认为自己没问题。再找到某个个例,说:你看XXX,抽了一辈子烟,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科学上,特别是心脑血管、高血压、脑科学、糖尿病等领域的专家,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再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因果关系早已得出结论,吸烟一定是危害健康的。
但是,当看到了某一个人抽烟,结果活得时间很长,就会找一个继续抽烟的借口,这就叫作“鲜活性效应”。
治疗鲜活性效应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他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反例。
千万不要去亲身经历才得到惨痛的教训。我们要相信真正的科学,不能够通过个案和见证,来相信所谓的伪科学心理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06138/943ed8bdff350b8f.jpg)
——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很多人所推广的心理学,则是用相关关系来描述的,即“凡是学过某个东西的人,百分之多少都得到了XXXX。”——这是没道理的。
比如:曾经中国台湾做过一个调查“什么人会更加主动地使用避孕工具”,结果统计数据显示,使用避孕工具最高频相关的,竟是家中拥有烤箱的人。这两条曲线几乎完全拟合,具有高度相关性。
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相关关系。
或许拥有烤箱的家庭,大都是中产阶级家庭,而这些人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有避孕意识,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有时候,越是相信,就越会看到更多这样的现象,被称为“选择性偏差”。
但两个数据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有助于证明假设的聚合效度,可能会朝着某个方向,做更多的关注或进行研究。
因此,不轻易地排除一个相关关系,也绝不简单地用相关关系,去替代因果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06138/d0724295c6783128.jpg)
——控制第三变量——
学会控制条件,但实际操作起来,真心不易。
比如管理学,“某个领导者的个人领导力,对这家公司的影响占比多少?”结论从何而来?
绝不能够将任何两家公司,除领导力以外的条件设置的一模一样,再来看结果,那将是何等的复杂。
医生之所以可以操作实验,是因为完全可以做到“随机与操纵”。即随机将患者分组,操纵治疗手段,然后观察治疗效果。
随机与操纵,二者共同定义了真实验。
以上就是伪科学心理学的3个方向,明天继续分享《这才是心理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爱因斯坦综合症”。 明天见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06138/92d6bc5da4c53e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