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反脆弱》
第一次读《反脆弱》应该是2010年左右,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当时还用googlereader订阅的博客推荐的,最早读作者特勒布的《黑天鹅》,给了自己很大的心灵上的震撼,作为一贯特立独行的我, 觉得那就是未来的样子。时间流淌着, 对《反脆弱》的印象,一直是建立在《黑天鹅》认知的基础上的,未来充满着非线性的不确定性,总有我们不可预知的灾难会降临,当然好运来临的时候,大家总是没有厄运反应那么大。 脆弱就是一个玻璃杯,一个我们认为的玻璃杯, 总是会最终被打碎的。印象中的脆弱,一个必然的线性的结果,就是破碎的(现在看, 这是符合物理学规律的,按照熵增的逻辑,秩序是必然走向混乱的),而反脆弱,其应对的方式,就是增加复杂性,去随机的尝试新鲜的东西,这是当时的认知。
大概过了5、6年,也许是成长带给自己的改变,去年末跟永澄老妈子学目标管理,也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周末的读书正好是《反脆弱》,这会儿正好是一次读后反思的时间。
脆弱,高纬度的解释,应该是一种固有的惯性思维,它认为一切是可预测,当然这个结果假设是很容易被证伪的。通常,大家关心的是如何应对脆弱。而脆弱的反面,不是坚硬,其实坚硬的东西也有时候会是脆弱的,在一个新维度下,它会变得毫无抵抗。 这种脆弱,更像一种机械系统,被结构决定着,不能容忍随机性,它在书中的比喻,就是一台洗衣机,一个最终会坏掉的洗衣机。 而反脆弱,其实是弹性,一种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的,开源的生态系统,它容纳了我之前理解的复杂性,也包括破坏性, 这让我联想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联想到最近老妈子讲的维度的概念,认知上,我认为是在时间轴线上,用扩张的角度,用生物学的思维去看待所谓的可预测的未来。我想到了复利成长曲线,跃迁逻辑,时间换空间的套路,大道相通, 我感觉忽然打通了什么。
生命,是跳跃的河流, 有宽有窄,有浅有深,没有人站在相同的点上,虽然大家都喜欢去比较彼此,也喜欢通过归纳去总结人生的经验,可最后还是由自己的选择决定了各人的命运。最喜欢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的名字《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脆弱其实就是生命的稻草,平庸是人终生的大敌,也许选择一条这样的路并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如果可能,请拓宽这条生命之河,去创造可能,去蓄积力量,甚至去燃烧,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作为生命的意义。
有些感想还在思绪里缠绕着,还是不太善于表达,写下文字,就是为了清晰未来的一点努力吧,如有读者,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