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射义读书心得
中国古代的教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城内,乡学设在郊外,国学又分为大学、小学。大学的课程,在孔子之前,一直是“《诗》、《书》、礼、乐”这四门课程,而小学和乡学的六艺偏重于技能,大学的六艺偏重于文。
射礼,既是学校里的课程,也是周代士大夫必须掌握的礼仪。有关射礼的的记载。《礼记》里有一篇《射义》,短小精悍,对于现代人在大局上把握和了解射礼的根本精神是有所裨益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射礼,作为一种竞技,完全可以媲美希腊的奥林比克精神;作为一种礼仪,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远远不是日本那做作的弓道所能领匹敌。
射礼包括大射礼和乡射礼,分别在燕礼和乡饮酒礼之后举行,古人比较实在,先填饱肚子,再进行竞技。这里的“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明着说是射箭的要领,但其中蕴含的意思则是仁人君子之道,所以才会说“可以观德行矣”。
礼记里讲射箭的时候,动作要符合配乐的节奏。同时根据身份的不同,配乐也都不同。文中里的“节”,表层的意思是节奏,蕴含的意思是礼节、关键,射礼通过配乐的不同展现如下精神:当好天子的关键是百官有序;诸侯的关键是按时朝见天子汇报国计民生,卿大夫的关键是遵循法度,士人的关键是尽职尽责。所以说,通过节明白志向,可以保证在各自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还能够坚守德行;每个人都能坚守德行,自然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
这里告诉我们,通过射礼,可以观察每一个人的德行;通过观察每一个人的德行,就可以籍此选拔人才。所以,射礼也是一种竞技,同时也包含了礼乐的精神;所以既可以通过射礼一较高低,排个一二三名;也可以通过射礼,观察一个人的德行。由此,射礼也成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
文章中说,射礼是男人的运动。所以按照礼俗,当男子出生的时候,要用桑树枝完成一张弓,用蓬蒿截成六支箭,分别向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向射箭。因为这六个方向,分别代表了男子长大成人后立志要到达的地方。等完成了射六方的仪式,家人和前来道贺的亲朋才可以用餐。佛教有一部《善生经》,记述了印度拜六方的习俗,然后佛陀讲拜六方赋予新意,借此宣讲佛法。此处的射六方,与印度的拜六方,又有异曲同工、交相辉映之妙~
文章又把射礼提升到“仁”的层面,笔者正是根据这一点,将射分成:猎人之射,军人之射,君子之射,仁者之射,所谓的仁者之射,就是通过习射,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射箭之前,先端正自己,然后射箭,射中了固然好,射不中也不会埋怨优于自己的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就是射礼带给我们最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