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说得很对,但我还是想按我的想法做
最近一个亲戚要换手机,让我帮忙。千挑选万挑选,前看来后看去,最后在两台手机中选择。这两台手机无论从价格、处理器、机身内存、屏幕大小、摄像头等角度来说都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是品牌,还有一个就是运行内存,一个4g,另一个6g。如果是你,你选哪一个?
或许你会说:“当然是选6g啊,我又不傻!”好吧,我就是你眼中那个傻子,我选了4g的,原因很简单:我熟悉那个牌子了!
在你用“关怀智障的眼神”深情凝望我之前,看看下面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习惯了!”
“我一直都用这个牌子的护肤品啊!”
“对不起,我怕我不习惯。”
“嗯!你说的都会,但我还是喜欢原来的。”
······
气哭意不意外,嗨不嗨森?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会说:你们这些书呆子就是容易将简单的东西弄复杂。很简单嘛,就是习惯害的嘛,习惯成自然嘛;用户对于这个品牌很忠诚啊······
嗯!我们看到的确实如此,这么解释也确实很省事。但是,有时候想起来,又不是那么省事。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你只能解释“我为什么不做改变?”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就变了呢?很有可能的呀,安卓粉转ios粉、米粉转果粉的大有人在呀,怎么解释?如果说转粉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好,那我的选择你又怎么解释?6g不是比4g还好吗?那我应该转变呀。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以上的解释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是作为一个营销人员、一个业务员,按照这个逻辑你很快会陷入困境:太一般了,不行,你不可能永远依赖客户的习惯吃饭;太特殊了,也不行,这个世界上的人的选择太多了,如果我们对于每一个选择都提出一个特殊的解释,你是没有可能去服务大众的。怎么办?
在经济学里有句话,叫“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效益最大化”。其实在考虑选择的时候,边际的分析会重要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每次面临一个选择,我最后的收益至少要和我的成本相匹配(数值上相等),我才会这么选。
经济学的东西总是让人感觉不怎么亲民,我用我的例子解释下。从4g到6g,或者说从一个熟悉的品牌到一个不熟悉的品牌,我其实要做的是一个转换。既然有转换,就要考虑每一次转换给我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结合“边际”的概念,比较是这样的:
边际收益:6g比4g运行的流畅度好
边际成本:对新机型的熟悉;对新品牌的售后的熟悉等
对于我来说,边际收益比边际成本要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所以我不会做出改变。这是我们做出决策都会遵从的机制,而且往往不被我们所察觉,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就好比你每时每刻都会在吸入氧气,你却看不到这个过程一般。边际量作为决策参考的思路是这样的:我的下一个决策中,我的付出和我的所得进行比较。如果付出大于所得,我不会采取这个决策;如果我的付出小于或者等于我的所得,我会采取这个决策。
对于“边际”的考虑往往用于竞争中,比如说你的客户和你有着长期的合作,突然第三家厂商进来而且报价比你低,你的客户的思考过程或许是:
边际收益:获得更低的价格;
边际成本:要冒一些未知的风险,比如质量不合格,或者部分买家不买账造成损失等;
如果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至少是抵消的话,这个客户是有动机去做出改变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商战中,用边际的思维分析问题,永远要比客户忠诚度要重要得多。
用边际的思想可以解释很多我们碰到的东西,如“用户体验”。从商家的角度来说,用户体验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降低用户使用新产品的边际成本。比如花一点点空余时间就可以免费体验新手机的性能,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还有一种方法是提高边际收益直到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比如领取一份优惠券等等。
所以,一个人是否“专一”,与你好不好无关,与他怎么衡量你的好有关!对于渣男来说,你的好很有可能恰恰降低了他花心的边际成本。(个人建议,纯属误人子弟!哈哈)
误人子弟?不存在的其实,个人对于某一样事物(品牌)的习惯和追逐,还会受到另一个心理效应——“自我羊群效应”的影响。
什么意思呢?
“羊群效应”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自我羊群效应”以此为基础,却又略有不同。“羊群效应”属于群体心理范畴,比如说前面发生意外,很多人围着,受到群体的影响,我也围上去,然后我的行为又会造成另一个人的围观,如此下去,围观的人群就如马太效应中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自我群众心理”就更简单了,只需要一个人就行,那就是——我自己。当我第一次围上去,这一次的我就成了第二次的我眼中的那只“羊”,所以我第二次也围了过去;而第二次的“我”又会成为第三次的“我”眼中的那只“羊”,不知不觉地又围了上去·······如此反复,“我”跟一行蚂蚁一样,会不断的在前面一个“我”后面排队,直到这个过程被外力中断掉······
“自我羊群效应”牵扯的概念很多,比如“沉没成本”——反正之前都是这样的。再比如“生态闭环”——要使用户不断陷入到“自我羊群效应”中,你的东西要形成一个完整而牢固的“羊圈”才不至于让其他狼有机可乘。这是某果已经完成而某米正在做的事情。(互联网的开放,其实是个伪命题,你听听就好了)
自我羊群效应我们可以选择很多的角度去对用户习惯进行分析和预测,结论可以很简单也必须很简单,但过程不能省。我很赞成张老的说法:“真正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必须简单明了。”
哦,别忘了还有一句:“简单是要经过复杂的蹂躏的。”
我行,我素嗯!或许我写的都对,但你完全可以按你原来的想法来做哦!哈不哈皮?嗨不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