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群读书会

林溪讲座《唐诗给后人设置的障碍》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风清语文

林溪讲座《唐诗给后人设置的障碍》精彩回顾:

可能有一些人认为,先将诗意表达出来,再将全诗按格律音韵进行调整修改,对个别字进行置换,就能达到诗意不变而合乎格律的要求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我自己试着这么做过。真不行!出来的东西常常很别扭,掩饰不住的技法残缺或生拼硬凑的痕迹很明显!

唱歌、吟诗、填词、编剧、写小说,这种概括的说法正好直指不同类型的文学形式的基本创作方法。现在的人一律改成写了,就是坐在家里埋头苦于写歌、写诗、写词、写剧本、写小说,什么都写,所以弄不好这些事。

这个最有可能是格律诗和词断代的终极原因!据考证,唐诗是有配乐的。叫“燕乐”,而且有“二十八调”之丰富。宋代的词就更明显了,每首词的词牌名就表示配乐曲子的调式。元曲就不用说了,直接就是带唱腔的戏文的变形。

我认为,“燕乐”失传的时候,可能就是格律诗不再有新作的开始。这个我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资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在为唐朝结束时,中原政治经过了五代更替,长安的燕乐已没有演出场合了。取而代之的是民间小调。即宋词的曲牌调式。这方面另做研讨。

现代人写诗,首先从文字表达上已与唐诗不同。唐诗用单个字做表达单元,出现两字一词时,总会让人读到新意与特别的设计之妙。而现代诗大多以词做表达单元。特别的是还不能生造词汇!两相一比,本质不同啊!

从汉语言发展的情况来看,早期书面文言文由于记录不便利,主要是受文章载体所限制,表达的意思常用很简捷的语言音节,一个字往往有很精准的概念表达,来不得罗索。但虚字的运用很广泛,“之乎者也然焉哉”到处都是,难道刻这些字不费力费料吗?把这些虚字从文章里去掉,不能完整地表达语言的意思吗?我觉得不是。《诗经》里的很多诗中都很少有虚字,使人难以看明白的都是那些实词的字所表达的东西让今人陌生,从而产生了阅读与理解的困难。因而我感觉,古诗的语言更接近当时人们说话的语言习惯。文章却不是。那时的文章更像是文人们书面写作的习惯而养成。这情况跟现在的人们写文章的习惯差不多,总在讲究着什么,大概就是文采吧。可问题恰恰出来了。普遍上看来。诗的文采要比文章稍高一些。这就产生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矛盾:从口语而来的诗比文章更有文采,这是什么道理?于是,对于诗的语言的养成就是一个可以追索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