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随写

2022-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次

坚持给父母每天至少一个电话,这个习惯坚持快二十年了。

父母在城市东头住,我在西头住,保证每周末过去一次,雷打不动,即使身体不舒服。

昨晚头疼欲裂,今早起床很迟,到中午的时候带孩子去看父母。姐的孩子也在,两孩子一起玩游戏,我同父母看电视。电视上放的是婆媳关系的电视剧,不由自主地我又说起了我婆婆,我说婆婆是我见过、听过的婆婆里,最最“没事儿”的婆婆,母亲笑着点头:“是个好人”。

头依然疼。4点多了,走进厨房做饭。以前看望父母,很少进厨房,现在尽量做顿饭,一起吃过了再走。

走的时候又发生了点小争执。我说下周过来擦窗户、洗油烟机。不知自己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又说起了公婆:他们两周前早已找保洁公司擦了窗户,还加了50元让把厨房也擦了。油烟机是另找人洗的,花了200元。母亲听着,一脸的不置可否,说自己这辈子也不会这么“大发”的,还说我们家油烟机干净着呢,不用洗。

父母在这套房子住了八年了,每年都是我擦洗油烟机和窗户。客厅窗户往外扩出去了近一米宽,是随便找路边小店扩出去的窗户。每次站宽宽的窗台上擦玻璃,我都胆战心惊,但又不能跟父母说,因为他们每年都说“擦什么呢,干净着呢。”

父母都有工资,而公婆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在我的内心一度造成很折磨人的冲击。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能像我的公婆一样,享受生活;儿女来了能够快快乐乐,享受天伦,但最终我发现这是一种奢望。

母亲似乎对我冒出的这个话题耿耿于怀,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什么“细衣的有衣穿,细饭的有饭吃”,什么“日子就是节约出来的”。我一边平静地听着,一边想着单位放假的时间。我想早点过来把卫生搞了。

我理解我的父母,我也知道像我父母这般的老人很多。如果不是目睹公婆的活法,我甚至以为老人们像我父母这样活着再正常不过了。

突然想到五个字:成长型思维。不光年迈的父母,即使年轻人,如果不具备“成长型思维”,那只能一辈子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