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
从王阳明到稻盛和夫,历来诸多建立事功的大家都强调“工作即修行”。据说有个官员十分崇拜王阳明的“心学”,很遗憾不能跟随修行。王阳明的回答很干脆:“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去修行了?”。
接下来还有段话,我想直接录下来:
“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他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委婉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如果抛开事务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从“致良知”而“事上练”。这就是修行的真功夫。
稻盛和夫认为,在工作中修行,是锻炼灵魂、提高心性、培养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用心去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我们灵魂的层次,光明我们的良知。
前两天,我同一个朋友聊天,他的事业做得很大,又是个爱读书的人。他说做同事比做朋友更难。朋友只要有趣就行,做同事不仅意味着认可你的价值观,还要认可你的能力。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一群人去等一个人,公司损失就很大。他说人必须要做事才能成长,读书也是,有问题,有方向,书就能读的进去,用得灵活。这些说法很有道理。
我之前单位的老板管理着四万多人,每天很多会议和事务,十几年如一日,将事业做到今天的规模。有人评价说,企业家都是苦行僧,否则干不了这个活儿。太枯燥、太辛苦了。他们为什么能甘之如饴的坚持下来?这就是修行。就像我那位朋友说的,很多人没有修行,但是修行比很多人都好,而很多人满口“修行”,做起事来却眼高手低,完全不专业,根本无法共事。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契合那个“道”,实际用起来。
我们来到世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为自己的人生做盖棺定论。但是,人们都有一颗向上、向好的心驱动自己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圆满人生。这就是修行的基础。如果人有且只能有一个身份,应该就是“修行者”。修行并没有一点神秘,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推崇这样一种态度:“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都是这个意思。甚好!
因此,大家都在说“工作即修行”,但其背后的道理却甚少有人去阐发。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或可策发我们共同精进。总结成八句话,与诸位共勉!
1、 我们需要知道。人不是孤立的,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与这个世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买一个包,背后可能是半个地球的工厂、生产、供应、运送,最后到我们手上;你吃一顿饭,从种到收,到采买,到蒸煮,背后都有凝聚着无数人的心力精神。如果我们只用“钱”来购买、来评价别人的劳动,太肤浅,也太薄情了。工作,即是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和感恩。这样才对等。摒弃工作,不思承担,独自修行,只去寻求个人解脱,于出世间,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于世间,则是切断了自己的人脉因缘。最后的结果,都是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心就被收死了。工作,是结善缘的机会。从生存到生活,到生命,从为家人到为全社会的人,让工作去利益到更多的人。当一颗感恩之心,去缘到最多的人身上,我们的幸福会增强,我们的烦恼会稀释,并进而拥有更广阔的生命宽度。
2、 抛却了“有”,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空”。“空”是通过“有”来体现。并没有所谓的“修行”,修行通过“承担”来体现。就像众生是成佛的平台,工作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菩萨们通过“愿力”再来,不舍众生,不出轮回,是圆满自己资粮。我们在工作中赚取世间财富,也应该当做是赚取“法财”的机会,成就自己的福德资粮。这就是工作的意义。不要把工作定义狭窄化,去充分发挥自我的能量,做好自己应有的角色,一个家庭主妇的价值不比一个企业老总低多少。从空性的观点上,他们的功德并无不同。功德在心。
3、工作如果仅是作为糊口的手段,是生活的极大痛苦。如果只是为了糊口,我们只需要很少的工作就可以了,并不值得也不需要我们付出这样的辛苦。工作之所以是人生之必需,因为它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西方,一个星期有五天工作,两天休息,称为礼拜天,这就是有秩序的、道德的生活。在佛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或有云:“辛苦一天,有一天的安眠”。一天的精勤,就是一次周到的慰藉,所谓“心安而理得”。再有云“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就是天命。再者,将工作与爱好对立起来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因为如此则造成了分裂。“须要挚爱工作”和“工作就是工作”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合理。不是贪爱,就是分别。工作就是我们理所应当的一份承担,一份责任。如此则心平,气和。在工作则兴趣盎然,在爱好则严肃以待,两者都是我们的事业。玩,我们是认真的。如此才好。
4、 成就“精进”与“忍辱”。进取不止,革新不止,是最好的生命状态。懂得“因上努力”,不断检视自己的愿景,不断审视自己的发心。这就是勇猛精进。我们并不是孤岛,工作中必然遇到不喜欢的人,遇到不擅长的事,需挑战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就是“忍辱”。在合作中修习对别人的忠恕,不去观过,多去观功,改变自己的习气,这在佛门中叫做扭转自己的“等流”和“相续”。如果我们的“心念”是一个“流”的话,里面有不少的懒惰、怯懦和自私的因素,只有透过“做事”,通过压力和责任完成对它们的“清洗”。精英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事上练”出来的。
5、 成就“禅定”与“智慧”。真正的定,不是坐着不动,也不是一念不生,而是一心不乱,即古德所谓“吃饭时吃饭,砍柴时砍柴,睡觉时睡觉”。这就是制心一处,是专注,是效率。“行住坐卧,无不是禅”,放在工作上亦然。前期精心的规划,中期专注的执行,后期及时的优化。一件一件去做,一天一天去改善,就是“安住当下”。这种工作中的“禅定”带来的“智慧”非同凡响。“禅定”让我们以一种整体性和运动性的视角时刻观照,就有了识别总相与别相、整体与局部、宏观集体到微观个体的能力,有了洞察和抉择的能力。看清实相,把握抉择,就是工作的智慧。
6、 成就个体与集体生命的“戒、定、慧”。不懂的人认为“戒”是一种限制,而懂的人知道戒是一种调伏,一种保护,求之不得,安之如怡。“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必然也必须如此。不能自制,不能慎独的人,绝难成事。一个没有规矩的公司,必然不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工作中有些事情是我们绝对不可以碰的,这是对我们的保护。佛教最基础的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放之于公司之中就是“内讧、贪贿、歪门邪道、阴奉阳违、混乱与迷失方向”。这种时候不可能有“定”的产生。我们都知道个体生命,却不知道集体生命。如果将公司视为一个集体生命体的话,它应该有自己的“闻、思、修”与“戒、定、慧”。当这个生命体能够将这一体系任运自如,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完全消融而又了了分明之时,每个人都将感受到独立而欢喜的存在感,集体也将是呼啸着前进的增上团体。这种团队将有所向披靡的威力,并产生最多的成就者。
7、家庭是道场,公司也是道场。所谓“道场”,就是一群同心、同愿的人一起修行办道、共同成长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要与家人一起成长。在公司里,我们要与同事一起成长。当大家都在一心希求成长的时候,哪里有时间去闲聊、去争端、去缠斗。这样的地方,还被称为“学习型组织”。
8、大乘佛教里菩萨摄受无穷无尽的众生,拥有无穷无尽的手段,所依靠的就是心的力量。其中,最核心的是悲心,这种悲心显化为四种手段,即“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在工作中修行,也需要“四摄法”。布施,除了金钱布施,也包括微笑布施、爱心布施,更重要的是“法布施”,教会别人工作的方法、自己的经验、过去的教训。分享是我们成长最快的途径。爱语,说柔软的话,有技巧的倾听和沟通,给予别人同理和鼓励。很多工作上的融洽,其实都在工作之外的共鸣,不知你是否有体会。利行,要在工作中让别人有利可得,有金钱上的收获,帮助别人争取利益,否则人家为什么来帮助你,来扶持你,与你同心同行。同事,就是一块干。不要当自己是领导而脱离群众,这两天女排的胜利有句话非常好:“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一起共事,一起风雨同舟,是对工作最起码的责任,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这是基础。没有这一点,其他都是花言巧语,没有实义。
本来打算写八句话,结果又啰嗦了这么多。既是修行,岂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这篇文章里不经意用了不少的佛教词汇,也是自己对佛法不能灵活运用、不够贯通的缘故。差得很远。
王阳明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是何等的磊落和潇洒。工作与承担,不断扩容我们的心量,由小及大,由弱到强,直至清净、自在、光明。
可是,现在我们接受到教育和经验是,包括市面上的书籍指导,是“取势、明道、优术”,等等。很多情况是“道”没有明了,只学会了取势、优术。这已经算好的。更多人接受的是职场进化思想。从一直蠢驴,怎么变成一条狗,如何战胜狐狸的偷袭和规避猪一样的队友,然后进化成狼,最后是一只威风凛凛、人人敬畏的狮子。这就等而下之,甚至下流了。但这却似乎隐隐成为主流。当工作不是作为一份承担,不是作为自利利他的法门之时,这种思想将必然大行其道。
工作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我们却很少思考和审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要知道,工作才是你最好的价值背书。不是你的好身材,不是你的好家境。工作是一个人最光彩的标签。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反过来也成立,修行是最好的工作。
只提供具有喜悦感&启发感的文字。我是贤杰,这里是我的聼賢小館。欢迎你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