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貔貅:貔貅文化研究中貔貅的别称是什么?
大嘴貔貅唯一入住华夏貔貅博物馆,貔貅文化的传播者,致力于貔貅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目前貔貅最普遍的别称,即是「天禄」与「辟邪」。在所有的文化现象中,每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追求都是幸福美满、富贵平安;中国人讲究吉祥喜气,从口语到字词、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希望上天赐予的是积极正面的福禄寿喜财;凡是贫苦邪恶贱等字眼,则避之唯恐不及。本节拟就天禄与辟邪在典籍中的意义、起源,以及天禄、辟邪石雕文物形象,探讨貔貅与天禄、辟邪的关系。
下面大嘴貔貅主要从意涵、形象、功能三方面阐述:(一)意涵相同:
由典籍与字书解释貔貅之义,可知貔貅本为大型猫科猛兽,后经朝代更迭、外交频繁,人们生活欲望提升,辅以辗转相传的神话、传说等启发渲染,在百姓和工匠们,集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运用下,貔貅由原本如虎似豹的猛兽,变身成为结合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神兽;所以除了「貔貅」的名称之外,还有代表着天赐福禄的「天禄」之名,与祛邪辟凶的「辟邪」之称。这两者称呼,皆为表示祥瑞的习惯词汇,与目前人们认为的貔貅,所代表的意涵是相同的。
(二)形象相似:
貔貅与天禄、辟邪的动物母型皆为虎、狮的大型猛兽,经由人们的加工组合后,形成头上有角、身侧有翼,不但在陆上具有威慑百兽的神力,又可翱翔天际的神兽形象。孙照金说:
天禄与辟邪是经过艺术家们精密构思之后,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依据现实生活中,虎、狮等动物的形象,抽象整合、大胆创造,使这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可见得天禄、辟邪和貔貅一样,都是以虎、狮等猛兽的形象为原型,经过人们的加工、再造后,成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是百姓基于祈求福禄与祛邪辟凶的心理作用下,所产生的神兽。它们所代表的共同意涵,都是人们对于生活条件,有再向上提升的渴望与憧憬,以及对灾厄邪祟有逢凶化吉的心灵寄托。
吴新会于〈貔貅漫谈〉文中也说:
资料中貔貅、天禄和辟邪都很勇猛威武,是似虎一样的动物,有两角或一角之说。随着社会的演变,它们从造型上也不断演变着,后来多以一角为造型。人们认为,实际上我们谈到的瑞兽是一种动物,南方人一般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至于「天禄」,则较少用来称这种瑞兽了。
(三)功能相近:
天禄与辟邪是帝王贵冑坟前的仪卫,亦可称为镇墓兽 。天禄的功能,主要是护送亡灵升天成仙,确保墓主魂魄能够平安抵达仙界,永享天上福禄;而辟邪的作用,则是斩除妖魔鬼怪的侵扰,以安灵护魄。貔貅形象中的龙头、鹿角,与楚镇墓兽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貔貅的龙头形象,具有沟通天地、引魂升天的作用;古人认为鹿角具有驱邪、辟毒的功能 ,
所以楚镇墓兽中显著的鹿角,也是为了驱邪除恶。貔貅头插鹿角、龇牙吐舌和两肋生翼的形象,与学者所称的「镇墓兽」相似 ,镇墓兽是基于古人的鬼神信仰而产生,用意在于压胜、镇鬼 ,而人们赋予貔貅的功能正是除恶镇凶、辟鬼伏妖,所以貔貅与可称之为镇墓兽的天禄、辟邪,在升仙与辟邪的功能上,可说十分相近。
人们在创造貔貅、天禄与辟邪这类神兽之初,或许手法在细微之处,并非如出一辙,但是它们造型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人们意图赋予它们的功能也是一致的:都是在人们怀抱着美好想象、赋予吉祥圆满的意念中所产生的神兽;所以就此种复合性的神兽造型,表现于外的基本特征,与其蕴含于内的寓意而言,天禄与辟邪应可视为貔貅之别称。
综上所述,天禄、辟邪与貔貅,都是在辗转相传的神话传说中,配合人们认定的猛兽或瑞兽之形予以整合,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其形象已非现实中的动物,而是在各个时期,被塑造成符合当时人们理想意愿的神兽。流传至今的貔貅,人们也赋予它生活上招财、纳福、镇宅、化煞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貔貅与天禄、辟邪,都是融合了中国固有的祥瑞思想与造物观念,是人们祈求天赐福禄、辟邪禳灾的心灵寄托;而不论是貔貅抑或天禄、辟邪,其形象皆以狮、虎为主体,陆续增加了翼兽和角兽的特征,以期能使它们更具有神兽的力量与象征,才能成就人们心中对它们的期望。所以就神兽的角度言,天禄、辟邪与貔貅,其造型与功
能几无二致,故本文仍以大多数人的通称与习惯,将同为神兽之名的天禄、辟邪,视为貔貅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