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心的管理者,从一片碎纸做起
学校微观管理是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密切观察、发现、启动和操控,使其达成管理者指定目标的过程与活动。微观管理者须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惯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致力于改进等视角,分析微观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惯于思考的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是才识和智慧的体现,是行为的导向和动力。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者。有思想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管理突破,创造特色。
学校管理者要习惯于理性思考。用脑思考、用心做事,是每个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法宝。管理者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谋划未来,善于分析判断;要勤于动脑,多出主意,对外善于攻略,对内善于协调;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学习(反思),做到学思结合,思在大处,落在细处。要智慧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提高对教育教学的敏感性,做到能谋善断、当机立断。管理者只有在学校工作各环节中主动思考,多从小处细处实处想问题,方能有接地气、见实效的思考所得,并进而指引学校发展。
善于发现的管理
任何学校都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管理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意识是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位管理大师说“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当然发现了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也是一大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的工作心态、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更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如何发现问题呢?管理者要俯下身子“接地气”,沉到班级、教室和备课组去听看查问,尔后去理思谋写;深入调研,围绕办学目标,采民意、找问题、谋良策、求突破。
主动作为的管理
管理工作的过程,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现实中,个别人职业懈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并认为自己工作了,且出力不少,但实际上工作年年循环依旧,毫无新色,问题原封不动。然而问题不可能因为回避而自动消失,推卸责任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最好的办法是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强调问题意识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就是去直面、去解决问题,并从细处落实。
勇于担当的管理
作为学校管理者,每个人肩上都有一份担子,都要担当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干部不仅是一个“称呼”和“脸面”,更是一份责任。我们既然从事了这份事业,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就要在职责范围内勇敢承担相应的责任。做事、说话都要负责任、勇担当。只有把分内事情做实做好做优,才是一个有担当意识、有责任感的干部。
补位不越位,搭台不拆台,才是干部的高风格和大格局。同事之间最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对人求全责备,甚至恶意攻击,既影响同事的外在形象,也对自身形象极其不利。同事之间由于工作关系走在一起,就要有换位思考和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结成目标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特别是在与外单位人接触时,要形成“团队形象”的观念,多搭台不拆台,不要为自身小利损害集体大利。同事间要杜绝平时一团和气,遇到利益就当“利”不让,或在背后互相谗言。管理干部对待功利,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应该重视群体的力量,乐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具有整体的观念,善于放弃局部利益而服从整体利益。在学校管理中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但作为一个团结高效的领导群体,更应协同作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有机协调、合力推进,做到分工不分家,努力追求责任与分担、职责与良知、尽职与奉献的有机统一。
致力于改进的管理
管理者既是学习者、实践者,更是研究者。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经验,并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具体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教育和管理的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达到科学引领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必须盯住不满意现象,思考自己的工作,不断做到更好。必须承认现状而又不满足于现状,在工作中与不规范的行为作顽强的斗争,努力提高执行力。在各种考核和测评中,出现95%甚至99%的满意度,这自然值得欣慰,然而作为一个优秀管理者,更要思考5%甚至1%的不满意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如何把着眼点放到这1%至5%上。谋定改进良策,必从细实处着力。正所谓“有的放矢”,只有找准了这个“的”,才能准确放出这个“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教育是培育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此,教育无小事,教育无小节,处处是细节,处处是关键。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有心人,着力于微观管理——创设有利的条件,营造有益的环境,让每个细微之处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消除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捕捉一个个教育契机,塑造每一个学生的高尚灵魂;搭建一个个成长平台,成就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的梦想。
(《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第16期 徐勇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