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书后感

滚蛋吧,拖延症!——《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2016-04-01  本文已影响2787人  育儿修仙记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2016年,有着宏伟蓝图,打算大干一场,对自己有着那么多的期待,觉得2016年1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重启日,从那天开始,我一定整个人焕然一新,执行力爆棚,2016年必定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但是且慢,先回过头去看看2015年的计划,完成了多少呢?2014年底的雄心壮志,那些以为自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的种种规划,九成九都是纸上谈兵,是美丽的心愿。再往前回溯,其实每一年都如此。2016年,已经过去3个月了,你的新年计划执行的怎么样了?是高歌猛进,还是每一天都和去年一样,新年并没有新气象?很遗憾,很多人是后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都有拖延症啊!心里知道某件事应该马上开始,却不停地刷网页、看手机;眼看就deadline了,却心存侥幸,再拖一拖也没关系吧;总想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却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最后只能草草应付了事。

我们当然知道拖延不好,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就在拖延中焦虑,又在焦虑中继续拖延,恶性循环无止境。我一度以为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拖拖拉拉,后来上天涯上豆瓣,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孤单。拖延症患者人数无比庞大,不分年龄、国界、种族、职位,哪怕是那些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大人物,都或多或少被拖延戕害过。拖延,毫无疑问是种恶习,越想摆脱却变本加厉,越想克服却如影随形,带给我们痛苦、悲伤、忏悔、无助,乃至绝望。但这样一个普适性的问题,讨论它的书籍却并不多。《拖延心理学》作为当当上的畅销书,评论就有60000多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又是一碗看似美味、实则无用的鸡汤,看完了,发现原来是一味对症治病的良药。两位作者,二十五年如一日,专注于拖延症的研究,对拖延症的成因作了深入的剖析,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任何一个想战胜拖延症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拖延,表面上看是“懒”,不愿意行动,往深里追究,则有着复杂的成因,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一个“怕”字。知道吗?拖延,实际上是因为你在害怕。害怕什么?害怕被人左右失去控制权,怕与人太疏远或太亲近,打破舒适区等,但最主要的是害怕失败或者成功。

害怕失败,很好理解。怕自己做的不好,从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我写文章,永远是拖延的产物,因为我很害怕,每次敲上几行字时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样写行吗?不知道能写出来个啥东东?越想越担心,越担心越不敢写。

还有另一面则是害怕成功。这个观点新鲜吧,居然有人因为害怕成功而拖延,因为有的人觉得自己成功了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从而招来麻烦所以刻意拖延。

从生物性基础看,有些拖延症患者可能需要就医。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都是和拖延症有关的身体状况,对拖延症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这章的内容我着重关注了ADD,就是俗称的“多动症”,很多小朋友特别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可能不是因为调皮,而是因为患有ADD。ADD患者,大脑额叶部分发育滞后,神经传递素水平也较低,导致不能有效抑制自己满足当下欲望的冲动,专注于眼前满足而忽视长期利益,从而成为冲动的牺牲品。

前两天在天涯上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女孩子上大学以前都是优等生,上大学后却几乎全部挂科,被“北医六院”等数家权威机构诊断为ADD,医生建议以后靠长期服药维持专注。她的母亲特别痛心,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看到这个帖子,我也很有感触,当父母不容易,不活泼怕内向,太活泼怕“多动”,真是左右为难。

家庭倾向混合作用也会造成拖延症。现在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言行性格几乎都能从原生家庭里找到成因,拖延症也不例外。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基本家庭倾向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一个孩子自尊的发展、自信的建立,而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于中国人来讲,控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倾向。中国的父母太喜欢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了,大到选专业、找工作、谈恋爱,小到穿衣、吃饭、洗澡,无数中国家长以“爱”的名义对子女实施严格的控制,他们觉得这是在帮助孩子,实际上是一道道紧箍咒禁锢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个孩子如果不断接受没完没了的建议和指令,他就会感到他没有权利拥有一个独自的自我。”“在被父母监控的环境下,拖延就成了一种反抗的方式。”我宝宝才两岁多,就已经明确对我的唠叨表示不满。她常常在我连声催促时,抬起小脸很认真的说“我知道,我知道要把水壶盖上”,“我知道,我知道要把乐高收好”。每当这时,我就很羞愧,因为她的话语折射出我的没有耐心和控制欲。不当强势的父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修行。

深入透彻地分析拖延症的成因,是为了战胜它。如何克服拖延症,作者用足足100页的篇幅,提出了全面的建议。根据我个人常年与拖延症做斗争的经验,我觉得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一是目标要清晰明确。你可以说“我明年要读20本书”,但是不要说“我明年要读很多书”。目标千万不能模棱两可,越模糊就越容易拖延。同时确定的目标要有可实现性。一年读20本书,就是一个能达到的目标,但是一年要读100本书,就没什么实现的可能,你心底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更加不愿意开始去做了,因为潜意识告诉你,做了也没用,因为不可能做到。

二是目标要分解成小步骤。笼统地说一年要读20本书,还是可能无法做到的,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分解为1月份读2本,2月份读1本,3月份读2本……你实现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如果再进一步分解,1月份前2周读1本,后2周读1本,甚至细化到每一天读多少页,你离成功就更近了。总之,目标分解的越详细,越有可操作性。

三是要合理预估达成目标需要的时间。我们往往对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估计不足。比如写篇文章,我往往觉得三四个小时就能搞定,因为过于乐观,就迟迟不动手,觉得来得及,但真的做起来,就会发现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于是就手忙脚乱,草草收尾。如果能学会合理预估,心里就会有紧迫感,可以敦促自己早点开始。

四是每次行动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有“我先干点其他的,然后奋力工作8个小时一鼓作气完成这项工作”之类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人的脑力有极限,就连我超级崇拜的时间管理神人柳比歇夫,也只能每天一共专注工作5小时。经过我的实践,番茄钟是个非常不错的行动方式,每次工作25分钟,大脑还没疲倦就已经完成一个小流程,自己也会因为开始行动而有成就感。

五是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每完成一个番茄钟,就站起来动一动,喝口水或者吃点零食,这是小小的奖励。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让自己放松一下,比如某件事后去看个电影,这是中等的奖励。随着完成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奖励也可以逐渐升级,吃大餐,买个心仪的包包,买件垂涎已久的大衣,出去旅游,等等等等。给自己一个期待,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奖励,永远是提高积极性的不二法门。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句句切中要害,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拖延症,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原因,产生共鸣,我这篇读后感,只是一个小小的剧透,如果你亲自去读这本书,一定能发现更多的宝藏。但是无论读了多少治疗拖拉的书,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实际行动,才能让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拖延症——滚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