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为什么朋友圈刷的越多,人反而觉得越空虚?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半老爸
100天写作训练 #29:
 《为何朋友圈越刷越空虚?》
本文共计 2323字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恰好有几分钟的空闲,便打开了朋友圈,想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儿。可是朋友圈早已被广告和微商霸屏,那些去年就在朋友圈里发自拍和广告的“朋友”,如今也还一如既往的在发着,屏蔽了一批,又冒出来一批。好不容易翻到一条有意思的,却是前几天的新闻,都是一些被人嚼烂的陈词滥调,就算不看也不会有错过的感觉。揣起手机一抬头,发现刚才浪费的这几分钟,什么也没有得到,徒留下一阵空虚……

朋友圈其实是个需要消费的娱乐场所。

在朋友圈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是内容的生产者,他们负责创造可供围观的内容。而剩下的为数众多的都是消费者,他们间歇性地消费着 “朋友”们的内容,自己从不参与生产。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和朋友圈很像,我觉得莫过于 KTV了。在 KTV 里,有人唱歌,就会有人鼓掌,就像在朋友圈里 有人po 出生活照,就会有人点赞有人评论。同时,KTV 里也有一些非法的经营,禁而不止,就像朋友圈里屏蔽不完的微商。此外,KTV 也能算个商务场所,马云王健林一定也去过 KTV的,人们有可能遇见,只是概率微乎其微,就像人们期望在朋友圈里收获一些真知灼见和知识干货,其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等等…… 那个……KTV 是要付费的,刷朋友圈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快餐的消费,也是与日俱增。额,我说的就是人吃的快餐。快餐这种即买即食的体验简直太人性化了,不但帮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整天变着花样满足人们的胃口。早年时候经营快餐店,一家小店准备的菜品就能达到几十样,如今随着订餐软件的普及,人们可选的快餐种类更是数以万计,并且连出门都省了,在家就能吃,真是太方便了。

可是呢,好多人就是不明白快餐和正餐的差别,明明是一个盒饭,却要求色香味俱全,这显然不合适吧。

回来看刷朋友圈这件事,人们时常抱怨朋友圈的内容质量太低,感觉浪费时间,以为是“朋友”的问题,殊不知这是认知的问题。朋友圈本就是个“免费”的内容获取渠道(甚至都算不上),打发时间有余,但想要从中收获,会不会期望值高了那么一些。既然点了外卖,填饱肚子就行了嘛,如若期待着吃出米其林三星的口感,那么失望便是注定的。


按理说他人分享在朋友圈中的事物,绝大部分都和我们毫不相关,但是经常刷朋友圈的人们,却总是能在朋友圈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事实上人们只要想去刷,就没有刷不到的内容。这结论不仅限于朋友圈,你可以试试随便盯着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看,只要时间允许,你的眼里就会出现某些物体、脸或数字等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东西。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福克斯博士效应

在20世界70年代,南加州大学的唐纳德·纳夫图林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测试。他们首先杜撰了一份可以称之为天书的论文。然后,他们安排了一个演员假扮简历丰厚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福克斯博士,并进行了一次演讲。

这次演讲的听众包括了精神科学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他们完全被演员那看似深奥,却实则毫无意义的演讲所征服。演讲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观众表示,学识渊博的福克斯博士的演讲逻辑性非常强,70%的听众称赞他用的例子深刻,95%的听众认为他的讲话非常具有启发性。总之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场非常棒的演讲。

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事物中看出含义。

“刷朋友圈很有意思”的感觉也大多由此而来。人们以为朋友圈是一条通向未知信息的渠道,殊不知一切的信息,都是你“刷”出来的。你想要看到干货,就一定能刷出“干货”,你想要看别人炫富,就一定能刷出某人在“炫富”,短时间内没刷到,就多往前刷几天,实在刷不到,就过会儿再刷,总之朋友圈是不会辜负你的,你总能找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早期的朋友圈贩卖的是社交,社交是刚需,在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里,排行第三,属于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的社交含量越来越低,以至于如今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朋友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刷5分钟朋友圈,没有一条是认识的人发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

那些彼此无关的事实和我有什么关系?——娱乐。

对的,如今的朋友圈,就是个消费型的娱乐场所。

人们喜爱围观,喜爱窥视他人的生活,希望站在上帝视角看世界,也愿意为此而付出代价。而刷朋友圈这种唾手可得的娱乐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刚需。1954年马洛斯在书中把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加入到他的五层需求理论中,排在第三第四层之间,可见娱乐是一项比社交更高级的需求。想想也对,刷朋友圈的体验,确实比给朋友打个电话闲聊几句,在感觉上显得更高级一点。


人们刷朋友圈会感到空虚,是因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被人收割的韭菜。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刷朋友圈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则会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是时间,可以是注意力,可以是流量费,因人而异。

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便是商业的本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商家免费为你提供服务,那么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

对朋友圈里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你早已从“好友”的身份,变成了“粉丝”或者“韭菜”了。发一条朋友圈,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产生影响力,没有人会做毫无意义的事,这点在朋友圈里格外适用。人们发朋友圈的动机,往往很难逃出以下三种:

  • 一言不合做微商的
  • 大大方方求点赞的
  • 无病呻吟求关注的

而这三种动机,每一种都直指向你的注意力。于是,在大部分人不自知的情况下,一项交易就这么在朋友圈里兀自进行着:

  • 朋友圈的内容生产者,生产着快餐化的内容,换取人们的注意力。
  • 朋友圈的消费者,脑补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同时付出了注意力。

我从来都不反对人们娱乐,甚至认为时间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可是人们抱怨刷朋友圈刷出了寂寞空虚冷,我看这是应该快餐吃太多,营养不良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