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感激收集幸福
佛说一呼一吸为一念,一念之间,八万四千烦恼。
念头是停不下来的,烦恼自然也停不下来,西厢记里写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闲着没事就烦恼,没人埋怨了连东风都要怨一下,这是人的本性,所以佛说众生皆苦,要普度我们呢。
《大学》老早就告诉我们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要改变自己,总是觉得生活不够好要改变生活,辛辛苦苦而后求之不得。永远无法停止,就永远无法获得。
王阳明游南镇时,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老先生“天下无心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老先生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物,心外无花树,可若我们心内全是匮乏,我们的世界怎可能不是匮乏的?
可为何我们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这些只是道理,不是感受,不是情绪,不是体验。当你试着去体验,放下防备,放下评判,放下骄傲的去体验,去觉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每一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这个动机可能就是耶稣说到爱,弗洛伊德说的力比多,王阳明说的良知,人性本质中最光辉的东西。
这种光辉,我常在孩子身上看到。我姐姐家的孩子三岁时,一个冬天,她看见爷爷在厨房洗碗,问了声”爷爷辛苦了,水冷吗?”六十多岁的老人当时热泪盈眶,他说他洗了这么多年的碗没有一个这样感激过他。
这种光辉,常泯灭于成年人身上,我家老人的相处方式就是互相挑剔,互相指责,好的全放在眼里,坏的都挂在嘴边。这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的相处模式。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被教育着要坚强,要勇敢,流血流汗不流泪,压抑着情绪,对赞美羞于开口,害怕被别人说成虚伪。久而久之,敏感的心也钝化了。
世界从来不缺乏美,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从来不缺乏幸福,缺乏感知幸福的心灵。
做回孩子,用我们本来就有的完美去感激生命;用我们本来就有的光辉欣赏他人,岩中花树自会明艳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