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谁是凶手?
魏书钧导演这几年听过不少次,不过他的电影我之前一部都没看过,查了下是90后,在不少国际顶级电影展都有出现,可谓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我觉得他是偏文艺类的风格,有点像娄烨、王小帅,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未必准确。他前几部电影如《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我看了下评价都还不错,我觉得看这类电影需要一点心境和场景,就像看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沉下心来感受领悟,镜头倏忽而过,自己却看得云里雾里,并且会觉得看不懂和不好看。《河边的错误》这部小说多年前曾看过,是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中,这是我买的余华的第一本文集,距今已有16年,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看电影前我本想再次回顾一下小说的内容,不过想了一想决定还是先看电影之后再看小说。
电影的前半段看起来都是很正常的叙事风格,除了节奏和正常的悬疑电影有些区别外,我们一直在跟随马哲追寻凶手。从刚开始怀疑是王宏,再到大波浪,再到许亮,再到疯子。那疯子到底是不是杀人凶手呢,实际上在电影结束我也没看出来。在电影中,幺四婆婆是第一个被杀的,其次是王宏,许亮是自杀,再就是发现杀人现场的那个小男孩。弹幕中有很多人说看不懂,我觉得是从马哲做梦开始,他打盹那段的场景非常具有迷幻色彩,我觉得非常精妙,所有的场景在电影的幕布上展示,死去的活着的人物连番出场,看似毫无逻辑却又充满迷幻,真如梦境一般。之后放映机被烧毁,马哲试图泼灭火焰,梦醒了。从马哲醒来开始,电影的叙述风格和故事走向和前面就完全变了,如果说在这之前还是正常的马哲带队追凶,还是正常的犯罪悬疑风格。那这之后感觉所有的场景都变成了马哲的幻想,正因是他的幻想,会觉得看不懂或者混乱。我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电影情节里感受一下:1、马哲从小饭店出来,遇到疯子,刚开始他是有点害怕的躲着疯子,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后来他拿起枪回头开始追疯子,追到后他射杀了疯子,先开了两枪,后又补了两枪。墙上有幅钟馗的画像(可能是)在镜头中展现的时间比较长,不知有何寓意。马哲枪杀了疯子后,对局长说他杀了疯子,要辞职,局长说你是不是太累了?然后局长让他把弹夹打开,子弹并没有少。那疯子被马哲杀害是马哲的臆想?2、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局长的椅背,马哲家里的砧板都是条纹状,而条纹状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之后看到疯子穿的蓝白条纹衣服可以看出,那是精神病病服。也就是说,这些暗示着局长、马哲的家、包括他的妻子,都是马哲的幻想。3、电影尾声显示一年后,马哲的妻子生了孩子,孩子在盆里洗澡,他和妻子一起,这是电影里唯一的明亮的色彩,透着梦幻般的色彩,但我们发现,孩子手上拿着的毛巾也是条纹状的,说明这个场景依然是马哲的幻想。这个场景让人想到《盗梦空间》中的最后一幕。这部电影实际上看到最后,我们没发现到底谁是凶手,他的整体风格是压抑、昏暗、潮湿、荒诞的,这点倒是颇符合原著的风格。我觉得导演魏书钧完全有实力拍一个叙事和节奏更快的电影,故事情节更简单的电影,像《河边的错误》作为余华的早期作品,更偏叙述的先锋性,故事情节和人物反而变成叙述中的符号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我决定抽空把导演的几部作品都看一下,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挺好的,评分可以7.5以上,朱一龙演技依然没话说。只是类似的文艺片通常票房上不会很好,我看了下这部电影票房有三个亿,朱一龙居功甚伟,另一个就是余华的书迷众多。我本来也打算去电影院看的,后来不知为何没有去,估计也是考虑看不懂。看完电影后,我重新看了这部小说,今天再读这部小说,我脑海里想的都是卡夫卡的《城堡》。发现电影把小说做了一定的改编,把其中的人物给完善了一些。电影中给人感觉马哲是个精神病人,小说中马哲确实把疯子杀了,但并不是精神病人,虽然结局他被认定了精神病人。小说中马哲认定疯子就是杀人凶手,而且连杀了三个人,分别是幺四婆婆、王宏和小男孩。至于许亮为何自杀,在书中我感觉许亮也是精神病人,而且有特殊的能力,他后面两次并没去河边,他却说自己去了且看到了人头,他觉得每次他去河边都会死人(实际上他只去过一次),连番两次自杀,最后死了。电影中许亮是个女装大佬,是马哲他们寻找的“大波浪”,为何自杀我并没看出来,因为前一刻他还给马哲送了锦旗。至于谁是凶手?我在电影中没看到答案,导演也没想过给我们答案;小说中若我理解的没错,疯子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