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课,哭一次的课
第二次上《黄继光》,哭了。后面,研读文本、熟悉教学流程,依然心潮澎湃、眼泪直流。公开课,在最后感动得想流泪。
第二次课,是在仔细研读文本、熟悉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开始上课的。嗓子还是不舒服,但是,从读题目开始,我就开始走进角色:我不仅是老师,也是文章作者。
文章从上甘岭战役的激烈战斗中开始,黄继光主动请战,从负伤到站起来扔手雷炸敌方火力点,晕倒后再站起来,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文章很短,但是关于黄继光的英雄品质,从他的动作中跃然纸上。我们的课堂通过介绍抗美援朝的故事背景,到课文中感受人物品质,再到师生共品英雄行为,课堂情绪一次次高涨。文本在引导学生当黄继光战友,消灭敌人,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结束。学生集体义愤填膺。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谈到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是197653人时,说道:“他们去时是少年身,归来已是英雄魂”,我的情绪在奔涌——眼泪夺眶而出。好在一节课近在尾声。
上完课后,依然沉浸在对烈士的缅怀中,全身无力,很想大哭一场。这种情绪,持续了一个一两个小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这句话,不是空话,特别是我们去细读英雄故事的之后。
所以,第三次组长要求再次试课的时候,我拒绝了:走进文本,要很久才能出来。在自己班级上公开课,效果其实是差不多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依然很久不说话,似乎陷入失语症中。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复述英雄的故事,学生印象很深刻,对于英雄的行为、品质,都有自己的理解,很欣慰。
同组有老师认为,我的课,没有第二次试课效果好。不喜欢辩解或者解释:这样一篇革命类文章,虽然内容沉重,但我不想让学生和我一样陷入悲伤情绪中,甚至我在后面想设计和黄继光对话环节,让学生知道今日幸福生活就是烈士期待的,后来发现和主题不大符合,就作罢。
很欣慰,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侃侃而谈,这是我的公开课中,他们表现最好的一次;他们虽然能感受到故事的沉重,甚至有人流泪,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清醒的,下课后依然乐呵呵地出去玩;而我在后面的课堂中,也告诉他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上甘岭,和平年代,我们肩负的使命,是每个人都需要为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做努力。
这次课,是一次模仿课,感谢我们的校长,鼓励大家仿课,让我从之前不屑于“拿来主义”,到大大方方地研究教学流程、教师语言和情绪状态,再到到回归文本、研读教材,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成长很大——好的课程,老师首先要走进文本、成为文本,要成为带动学生思维和情绪的引领者。
回想我们小时候,也学习过《黄继光》,但是印象不深刻。后来是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被老师的朗读所感动。让学生心灵得到滋养,或者受到触动的课程,方为好课。
之前读《余映潮老师给语文老师的30条建议》时,觉得他老人家对于老师的要求太过严苛,比如,写文本分析、句段品析,要写多少条;比如要求老师定期读专业杂志。老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读写?如今,越来越觉得,专业提升,就是需要倒逼自己去读书、写作。
如果不能像管建刚老师一样,每天七点到九点写作,就尝试九点到十一点写作吧!谁叫咱不能像男人一样,可以专注事业、不大管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