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上学前班?听学生家长和小学校长怎么说
身边很多朋友都认为,上小学之前,孩子一定要上一段时间学前班。这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更好适应崭新的生活模式。
小学生活比幼儿园更紧凑和严格。学前班的环境布置和课程设置都比幼儿园更接近小学。提前熟悉小学生活环境,学习部分小学一年级的课业知识,相当于把适应小学的过程提前了,给孩子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自然能够在升小学后比别的孩子表现的从容。
2.更快取得优异的课业成绩。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最终仍是与成绩挂钩,由成绩体现的。有的小学在入学时对孩子进行面试,考察孩子们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和数学基础,来取决于是否录取或如何分班。这对于没上学前班的孩子,就有一些难度。而上过学前班则可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对孩子是否上学前班一直心存疑虑。
1.学前班就一定好吗?
上学前班相对而言剥夺了幼儿园最后一年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更早的进入到一种严格约束的校园环境,这种以放弃同龄人的无忧无虑为代价的提前适应值得吗?符合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吗?孩子提前学习了小学知识,虽然能够在入学时脱颖而出,但是会不会大脑开发过度,在真正开始学习后产生厌倦情绪呢?
2.学前班都一样好吗?
学前班教育机构参差不齐,优质的小学校内学前班有比较稳定和正规的师资,有宽大的操场做游戏,也可耳濡目染小学生的生活,但是更多学前班在商务楼里,空气较差,消防隐患,师资情况不稳定,是否有必要为了上学前班而选择这样的教育机构呢?他们真的比幼儿园更好吗?
怀着这些疑虑,我们最终没有上学前班。但还是心存忐忑的。直到几天前带孩子小学入学报到,这所北京素质教育改革最前沿学区的优质非顶尖小学副校长的一番话,终于给了我解答。
1.因人而异。
该不该上学前班不是一概而论的问题。教育从来都是因材施教。这位副校长说,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正常入学学习即可,大可不必提前学习。毕竟义务教育的安排是符合大多数孩子各年龄段的学习规律的。如果感觉自己的孩子接受能力相对而言有所不足,倒可以考虑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2.有利有弊。
通常上了学前班的孩子,小学入学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会减少一些阻力,增强一些信心,就可以更快的适应环境、结交朋友,顺利过度,达到比较好的幼小衔接的效果。大多数家长也是考虑这个因素,才让孩子参加学前班学习的。
但同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位副校长说,在我们的阶段性考试中,也有很多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拿到了双百分。但是反而是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却很少得过满分。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启发家长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老师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便是成年人,如果喜欢的电影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再看的时候是不是就会兴趣大打折扣呢?恐怕会感到索然无味,而难以专心投入。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对于陌生事物的学习,孩子们往往会百分百的投入精力,对于自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便会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很可能还养成满不在乎、不求甚解的坏习惯。误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很简单。我都会了,不用学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敷衍了事。
当然,上学前班一定会导致孩子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吗?这当然不是必然的。
如何避免学前班可能的负面影响,这位校长还对家长们提了几点很好的忠告和建议。其实无论上不上学前班,这几点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大有裨益。
1. 好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
大多数家长都很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容易忽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于是,就有很多孩子认识不少字,数数也很准,却没有正确的坐姿做作业,也不能很好的整理个人物品。比起教会更多的知识给孩子,不如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对于报了学前班的家长,更要提醒孩子,在开学后面对老师讲的自己已经了解的内容,仍然要保持认真听讲的习惯,去听一听有没有什么不同,即便完全掌握的内容,也可以当做是复习。有了这样的提醒,便可以减少上学前班可能对学习习惯培养的副作用了。
2. 不仅要关注当下学习,更要关注终身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事。对孩子来说,也不要以过于繁重的课业和成绩压力,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让孩子保持探索未知的热情,持续研究的毅力,真正认识到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
这位校长在家长会上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们信那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话吗?大概很多格外重视学前教育的家长,都是信奉这一格言的。但是真的有起跑线吗?那个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其实,每个人的天资禀赋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线,你盯住自己的跑道上,认真的往前跑下去就够了。没有必要去攀比和别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学的一样多,一样好。抓住基本素养,剩下的,就是去学那些真正适合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