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想法

学习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2018-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高山早白

不知觉间,已经度过半年大学生活,上了半学年的课程的我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这也是我今天我要说的主题,关于课堂中老师和学生。

  上学期我经常听到过很多老师抱怨为什么上课讲解学生们都听不进去,听进去了也听不懂,懂了之后也会很快忘掉,为什么经常有大规模旷课现象,于是乎有些老师上课只看课本,全程低头上完两节课,在课程的最后留一下作业,说“下课”两个字,完成了教学任务。

  与老师相同,学生们也是抱怨,学生们抱怨老师讲课太快,讲课枯燥无味,根本理解不了,于是乎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旷课现象。

  这个现象老师之间争论不断,学生之间讨论不止。谁也没有绝对性的说法,那么今天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三字经里有一句经典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本性善良的。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你让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说什么,这个孩子就说什么,所以孩子先学会了“爸爸”和“妈妈”两个词。(当然了,假如你让这个孩子骂一个人,这个孩子也会模仿。)所以孩子内心是善良的。对于刚步入大学的高三毕业生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如同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带着对事物的好奇踏入校园。我可以很确定的说,每一个新生刚上前两节课的时候,都想做到前两排听老师讲课,看一下老师漂不漂亮,讲课有没有意思等等,因为他们内心是兴奋的,可是为什么渐渐的前两排就属于了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呢,难道老师们不曾思考这个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兴奋受挫。老师前两节课的讲课兴趣度小于学生对一个新事物的新奇度,导致了学生的兴奋受挫,产生低落情绪,再慢慢的从前排听讲跑到后排听讲,再后来甚至不听讲每个人都拿起自己的手机度过一个自己心中的监狱时间,再到大二大三玩手机的兴趣将会远远超过老师上课的兴趣。 

  另外一个起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便是他人的言语主要以大二大三为主,步入大学之前绝对一部分学生加入了学校相关的群,群里面总会有这样一个声音:这个课不用上也能过,这个课没什么意思不用听课,大一不旷课是不完整的。就是这样的话双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作为老师有可能认为反正我这门课特别容易过,我只管我自己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思想特别容易受影响的新生,有很多人听信师哥的话,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无精打采,甚至旷课。我认为这个因素能占到影响因素的百分之70的比重。因为和学生一样老师同样是面对着新的学生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兴奋,他们努力想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想让课堂变得活跃可是为什么老师努力的讲了几节课之后就低头自顾自,难道学生们就不曾思考这个问题吗?老师的兴奋也受到了一定的“挫败”所以这个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只要这个学校招生这个现象就不会消失,因此我在此呼吁,师哥们能否掺杂一些个人对某学科的主观观念,也希望明年甚至后年的我们能不能不要影响一个

新生对一个新事物的看法。

  最后我也忠诚希望老师们能不能恢复开学之初前两节课的上课热情,同学们能不能再次将熄灭的兴趣之火点燃。我渴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我希望我的课堂永远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