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对吗?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85人  茗心M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对吗?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知道,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对待别人,孔子的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得人心。

这句话世世代代被传送,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会不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会不想要,于是与人相处有了最基本的标准。

“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圣经》说出了相同的意思。

人性是一样的,不管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人类的智慧也是相通的,都能总结出相同的基本规则。

上面两句话肯定是对的。但仔细推敲,它们是有漏洞的。片面地去遵照使用,会让人很不舒服。

在微信上,时不时会有陌生的朋友加友,在最开始玩微信的阶段,我一般都会通过同意。天涯存知己,谁知道有缘人怎么来。

后来发现一个现象,主动加你的人也许是个麻烦。

经常遇到这样的事。突然在微信上跳出一条信息,打开一看并不认识,他们会很亲切地问候你,紧接着发来附有二维码图片,或者产品介绍的链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对吗?

如果每天收到一条也就算了,删了就是。但是,随着好友数的增加,一天会收到很多条。特别是在开车的时候,手机突然亮起,收到一条微信信息,以为是家人或者好友的急事,赶忙找地方停下车来,打开一看,我去!广告啊!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时如果说是“己所不欲”,好像对不上号,因为他(她)可能是某一产品的忠实用户,所以他(她)觉得,这是我喜欢的,我才推荐别人的。她遵照的是“己所欲施与人”,这样一来,她的心理很舒服,却带来他人的厌烦。

想把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东西推荐给别人,这种人的心理都执拗地强大。

以前学习MBA营销课程时了解到,普通的销售是满足需求,营销是发现需求,而现在的信息时代,人们的需求是在被创造被引导。

随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销给他人,这是创造需求吗?也许可以套用引导需求的概念,但这是对引导的意思没有了解。

能够引导他人的必定是思想而非物质。拿着冰淇淋桶骗得动孩子听你的,那不叫引导,因为孩子本身是有需求的,你只是在满足他的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我,对你推荐的产品毫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你想引导我、发现我的需求,总该先跟我聊聊吧。不但没有,上来就发信息,而且还不止一条,这样的人难免给被人拉黑。

不久前,微信上一人向我传教,从他的角度看,并不违背“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如果是一个狂热的信徒,可能很享受别人向他传教,但是,我第一时间就拉黑他了,以预防其继续骚扰。我不是不信耶稣基督,只是讨厌他的方式。他这样对待别人,有什么错呢?

与人交往把握界限需要技巧,即使自己喜欢的,所欲的,正确的,也可能触犯他人。

世界上最难的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你口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中。

一个推销员是伟大的,因为他在同时做这两件事。说他伟大,是因为这两件事都是需要高超的能力的,如果自己能力还未具备,是不是需要从学习开始提升自己,而不是看见谁都发小广告吧。

在灵性的圈子里,特别一种人,怀有很强的“度母情节”,看见谁有问题有困惑,都想去开导帮助,以拯救天下人为已欲,显得特别的高大上。常常碰壁后不反省,还要给别人扣一个愚痴不开化的帽子,又一次满足了自己的度母胸怀。

即使在修行,也是要做人的。如果不能遵照人情世故常理,跟普通人和谐相处,很难把别人带入高尚的灵性殿堂。以身作则、以身传教也许来的更有效。

愿我们都从自己作起,先做一个普通的人,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善待他人,这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己所欲,也慎施于人。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