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授课|知行合一:放大你的格局之第三步
知行合一:放大你的格局之第三步
亚夫
放大格局或认知升级,最重要的一步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必须把认知与行动结合起来。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没有"行","知"就没有完成,"知"没有得到检验,"知"就没有真正融化为个人的"知"。认知并不直接改变命运,而是通过选择与行动改变命运。认知影响个体在复杂形势下做出的选择,选择通过具体的行动而表现出来,并由行动来保持、延续与深化这种选择。如果说认知与行动之间存在着一道裂缝或沟壑,认知没能转化为行动,那么这种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仅仅走到了"知行"这个系统里的起始,而未通过深入"知"与"行"相互渗透的整个过程抵达"知行"系统的深处。
傅盛说:"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一个浪潮打过来,认知就没了,如同没有。"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没有具体行动加以巩固的认知最终难以避免坠落回原来层次的命运。我们的身体与思维作为一个系统,在长久看不到某种观念在现实中的显现与印证时,便自动会把这类观念从自己的体系中清除掉。没有行动,就等于你没有让这个曾经让你灵光一闪醍醐灌顶的念头影响到你在现实中的存在方式。观念如果不能对个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观念的存在就对个体毫无意义,有也等同于无。当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一个观念的成效,没有享受到一种认知的好处,就放弃了行动,那么也就等同于放弃了我们曾经从阅读经验而获得的认知优势。
既然"行"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偏偏有些人读了很多书,"行动力"却很差,或者"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头到脚。头:想法、思路、知识、智慧。脚:实践、行动。因此,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到海角,而是知道到做到,而在达到"做到"的路上,在认知和行动之间,一言以蔽之,就是信心。信心一个是对自己能力、方向的自信,在上一层次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坚持!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结果导向的,只有坚信行动的结果是好的,是自己追求与喜欢的,而且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才能快速行动,并持之以恒。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简单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心力"。这种心力就是信心,就是自我效能,没有信心,没有自我效能,我们就难以跨出知道到做到中间的这道鸿沟。
除了信心以外,行动的一个重点是快速行动,而不是"万事俱备,还要东风"。"一切改变是在行动以后。"在行动中形成认知,在行动中加深认知,不断迭代,螺旋上升,直到发生蜕变。剖析自己,或很多"文人"朋友,"行动力"较差,就是停留在反复论证、"等东风"的时间太长,而错过了很多时机,同时自己的认知还停留于读书或间接获得的"认知"状态。快速行动就是以大趋势为导向,坚信大趋势再来谈认知与行动。 "认知与行动只有在认清大趋势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当前环境下要想赢得未来,光靠拼命努力已经不够了。关键是要识别大趋势,要有认知能力,再加上行动,认知升级、付之行动的一个重要心法,就是坚信大趋势。即使不理解也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要盲目坚信,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认知。不行动是最糟糕的,行动才有可能证伪,坐而论道,没有任何意义。世界瞬息万变,更新迭代的速度如此之快。等到认知以后再去行动,往往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对未来大趋势的预判,然后坚信自己,迅速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认知,在行动中加深认知,不断更迭,终会成为引领趋势的先锋。
第三,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情绪,或者说没有情绪,不受情绪的影响。横亘在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情绪从认知的升级到行动的改变之间,情绪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当建立起一种新的认知,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那么我们会乐于让这种认知去改变我们的日常,积极促进它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但从认知升级到行动升级的转变过程中,不免充斥着艰辛而痛苦的体验,情绪很可能本能地排斥这种痛苦的体验,而倾向于回到原来的舒适区。
即使认知发挥作用,实际地转化了行动,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但情绪这个最原始的东西可能瞬间就能把你拉回原来的层级里。了解一些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电子从低能量层级跃迁到高能量层级,需要吸收足够多的能量,但从高能量层级跌回低能量层级则容易得多。认知升级及其配套的行动,可以让一个人的系统从低层次水平上升到高层次水平,而情绪,可能会将你一招打回原形。因此,没有情绪,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是认知升级、扩大格局。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行动最重要的当然是亲身的行动。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己的理性与感性有着切身的影响,对认知的完善与改变也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初始目标不要太高,以小胜积累大胜。设置阶段性目标甚至每天的目标。其次,注重替代性经验或教训的吸收、借鉴。以成功人士为榜样,周边比你好的人是目标,周边比你差的人是警戒。对照别人的行动及其结果,来反射自身,反躬自问,检验自己的认知。